文/葛甲 腾讯收购京东6%股权的事情,目前看并非空穴来风,至少从各个渠道得到反馈来说,是有这么一件事的。至于将易迅网并入京东这些事,是极为复杂且难搞议题,有些捕风捉影的意思,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
文/葛甲
腾讯收购京东6%股权的事情,目前看并非空穴来风,至少从各个渠道得到反馈来说,是有这么一件事的。至于将易迅网并入京东这些事,是极为复杂且难搞议题,有些捕风捉影的意思,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就算腾讯用现金收购,也还是存在很多障碍,本次交易恐难达成。
腾讯的算盘和京东的顾虑
虽然微信在支付上已做得风生水起,但进入实质交易阶段,则需要动员各方的力量,引入大量商家才能凸显微信作为移动电商平台的价值,腾讯自己显然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把京东拉进来,会有示范效应,引领大批电商加入进去,这是四两拨千斤的路数。
换句话说,腾讯不想做电商,只想做入口和平台,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但问题在于,阿里和京东的实际价值仍在PC电商这边,两者在移动电商上都很薄弱,因为缺乏关系链。京东是否愿意为了一个虚幻的“移动电商”概念,就肯把部分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这是很严肃的话题。
要知道未来几年电商向移动端转移的速度会加快,一旦京东的大部分交易转移到微信上,其咽喉就被卡住了,到那时候股权份额是6%还是60%,都已无关紧要,腾讯将扮演超然于电商市场之上的“神”的角色,正如原来在PC端的淘宝一样。京东自己是个平台级的公司,能否容忍另一个平台凌驾于自己之上?
移动电商在全世界都没成功的例子,腾讯虽然有移动入口,却无电商生态,未来几年单靠自己的力量去打造一个也没希望。对电子商务市场有掌控力的有两家公司,阿里巴巴和京东,阿里是腾讯死敌,把京东拉进来就有可能打破坚冰,实现社交巨头对电商市场的渗透和控制。
现在的情况是,阿里和京东两大巨头在一个市场中竞争,顾客也习惯在这个市场里买东西。腾讯新盖了一个设施更好一点的市场,希望用入股京东的方式引其到新市场里做生意,顺便能带过来大量小商家,完成商家和顾客从旧市场向新市场的转移。一旦京东愿意顺着这个思路走,阿里巴巴必败无疑,但击败阿里显然不是京东的唯一考虑,京东要考虑的,显然更多。
在旧市场中,京东至少还是可以有一定掌控力的,到了新市场之后,好一点的结局是同另一个大家伙分享这种权力,坏一点的情况是或许会逐渐失去这种权力。因为市场不是自己打拼出来的,自己不过是作为这个市场的一枚棋子发挥作用。在旧市场中,虽然京东实力逊于阿里,但至少还可以争一争,到新市场后,从长远来看,恐怕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
各方利益关系进行的博弈
从资本层面来看,这样的交易肯定是有利于京东短期估值的提升,打造一个移动电商的新概念,投资者更容易接受。京东的那些投资人,一定是这笔交易最积极的支持者和鼓吹者,但京东管理层包括刘强东在内,才是最熟悉中国互联网生态的人。
在中国做生意,每个大公司都有个独立存在的体系,不依靠任何力量也能过日子,像美国那样互为竞争对手还能相互用对方账户登录的情况,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像Zynga那样把主要业务放在Facebook平台上还能获得上百亿美元市值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在中国。
股东们考虑的是短期内的股价升值效应,刘强东考虑的,则是京东超然独立的市场地位。那个新市场虽然好,但毕竟不是自己打拼出来的,而自己不加入进去,那个市场就火不起来,加入进去之后,有可能给别人做了嫁衣。因此,即便腾讯愿意把易迅让给京东,也未必能取信于京东,虽然那些外国股东们觉得这已经很有诚意了。
尽管如此,也不代表这生意不能谈,机会还是有一些的,只是很难。双方的报价问题,会是第一个跨不过去的障碍。京东觉得自己的B2C平台很牛,引入腾讯作为上市前进入的基础投资者,必然要让其付出更高的代价。在腾讯方面,则也会认为自己的社交平台很牛,给你点就不错了,凭什么跟我要高价。
京东如引进腾讯投资,必然是先将其作为财务投资看待,其余的深度战略合作可以再议。而腾讯入股京东,必然是带着战略合作的意思去的,引入京东放大微信作为电商平台的价值为先决条件,财务投资的话,可投的标的太多了,没必要咬定京东不放,两者的利益结合点不一样。换句话说,腾讯的微信电商平台很需要拉京东过来,资金注入只是个见面礼和敲门砖,京东则没那么需要腾讯的资金注入。只是现在议题已经放出来了,也只好边走边看。
最近几天有个奇怪的消息,说是京东在美国的路演很冷清,意思是IPO前景一般。这对刘强东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压力,他肯定会面对股东的盘诘和质问,以及要求其推进腾讯入股的呼声。好在刘强东在京东的投票权比较高,坚持不松口的话,程序上来说谁也无法替他做出决定。
目前看来,两家还没有就入股达成协议的任何迹象。未来只有两种情况出现才能促成这笔交易的达成,首先是腾讯提出更优厚条件,让其余股东无法拒绝,其次是京东计划中的IPO,真的遭遇麻烦了。
(葛甲供网易科技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家简介:葛甲:互联网发展史研究者和观察者,“通俗互联网”概念的倡导者,长期从事新闻出版,互联网研究和舆情分析工作,是国家级核心期刊《网络传播》的专栏作者,著有《千万网事》等专业书籍,现任职于五洲传播网络中心。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