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搜索(www.adminso.com):业界良心呢?知名影视改编的手游为何简陋 诸君莫笑,茫茫多的手游厂商辛苦取得一个影视IP授权,去做游戏却只是“因为热爱所以任性”?如今,将成功IP(知识产权)跨界转化谋取更大利益已是常态。尤其是在电影和游戏这两个表象越来越相似的体裁上,“两栖”转化的情况已司空见惯
站长搜索(www.adminso.com):业界良心呢?知名影视改编的手游为何简陋
诸君莫笑,茫茫多的手游厂商辛苦取得一个影视IP授权,去做游戏却只是“因为热爱所以任性”?如今,将成功IP(知识产权)跨界转化谋取更大利益已是常态。尤其是在电影和游戏这两个表象越来越相似的体裁上,“两栖”转化的情况已司空见惯。但为何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出现在改编IP之上呢?
从生财工具到广告手段,改编手游的负面影响
在过去,影视IP改编的首选是主机游戏和网游,也创造过不少好作品。而如今,相比动辄过千万开发费用的主机游戏,手游虽也循着高成本、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但其还是明显有着灵活性强、成本较低、周期较短的优势。从《爸爸去哪儿》蹿红后能迅速推出手游抢占市场,《奔跑吧兄弟》从立案到上架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可见一斑。
“一个月完成研发”的《奔跑吧兄弟》手游
国内尚且如此,好莱坞大作改编成手游也几成定律。近年的大片如《美国队长2》等大多都只登陆手机平台。在电影档期内,其手游也成为不错的生财工具。
当然,手游和主机游戏难以媲美,比起手游的“微薄”收入,电影票房才是醉翁之意所在。这些大片的改编游戏多挤上安卓市场和App Store首页推荐,顺便爬上榜单前列,渠道上数以千万计的访问量,广告效果是不是比不少传统广告平台更好?
这种趋势令原本旨在深度挖掘IP潜在价值的手游衍生出新形态,成为电影预热或是同步宣传的重要手段,早于或与电影同步上架。作为宣传产物,游戏要在用户对手游容忍度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吸引后者,必须采取更亲民的做法,免费游戏是几乎必然的选择。《雷神托尔2:黑暗世界》画面精致、特效华丽,本该定价数十元,都只以“免费+内购”形式上架;最近大热的《星际穿越》更进一步,下载免费且不设内购,名副其实的“免费”。
(《星际穿越》手游完全免费,且没有剧透)
这种充当广告手段的坏处也十分明显---后继无力。一方面,游戏缺乏有效的2.0版本内容更新,无法像一般游戏那样拥有持续的号召力;二来运营商在电影和手游短暂的活跃周期过后缺乏运营动力,使手游更快步向衰退期。像《大闹天宫》这样电影还没下档游戏就已停止更新的并不在少数。玩家相当于变相在看电影预告片,怎能不产生恶评?
不恰当的游戏类型与受众的忍受度形成反比关系
除了营销方向外,IP改编游戏类型的转变也是另一个有趣的地方。作为决定受众面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合展现剧情的游戏类型对于展现IP魅力十分重要,但在开发商看来并非完全如此。
曾经动作类游戏(ACT、ARPG、FTG等)是欧美知名IP改编的首选。然而如今的手游市场,以卡牌、三消、跑酷为代表的休闲类手游占据半壁江山,这类轻游戏开发相对简单,游戏上手难度不高,对于开发商和轻度受众来说属于“你好我也好”的类型,因此不少iP在改编时都不约而同地往这方面靠拢。
这种一窝蜂地迎合市场的行为实质是在不断挑战玩家的底线。往往出现“游戏呼声越高,玩家越不买账”的情况。
来自网友的声音
像《钢铁侠3》那样600多M高画质的跑酷游戏以及“变形金刚3”登上iOS平台时采用“大家很熟悉的”卡牌类玩法,收到的批评声会比一般游戏来得更多。
与此同时,在手游大潮中迅速成熟的受众,对同质化游戏的容忍度已到达临界点,表现为对于没有太多新意的更新或续作无好感,比如,迪斯尼的两部作品《冰雪奇缘》和《沉睡魔咒》都制成了三消游戏,前者备受好评,后者却被立刻吐槽为“毫无新意”。
迪斯尼半年内推出两款“电影三消”
结语
总的来说,如今影视改编IP游戏正朝着手游化、轻量化、广告化的方向迈进。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借着IP的号召力一劳永逸,在类型上和创新度上更加需要多下苦工,才能满足IP爱好者以及更广大受众的期望。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