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业界动态

中国数学:我征服了世界,却征服不了国人

业界动态 2014-03-30 01:33:54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AS网站目录(www.adminso.com):中国数学:我征服了世界,却征服不了国人 当中国数学远赴英伦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被国人诟病,特别是数学被网民认为是最应该取消的学科。但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形象却完全不同,被美欧许多国家赞叹和学习

AS网站目录(www.adminso.com):中国数学我征服了世界,却征服不了国人

当中国数学远赴英伦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被国人诟病,特别是数学被网民认为是最应该取消的学科。但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形象却完全不同,被美欧许多国家赞叹和学习。近日,英国邀请60名中国数学老师到英国“支教”引发关注。中国数学远赴英伦,这意味着什么?听听几位评论员如何说。

本期观察员

□陶短房(专栏作家,旅加学者)

□刘浩睿(央视网评论员)

□陈方(《燕赵都市报》评论员)

□李妍(《重庆日报》评论员)

A到底什么人痛恨数学?

陈方:切入正题之前,不妨先问问各位上学时数学成绩如何,是不是对数学感兴趣?

李妍:我要是告诉各位我是数学系毕业的,各位会不会吓一跳?我的专业并不是数学,是数学延伸出来的财经专业,但隶属数学系。初高中时对数学的钻研,纯粹出于应试心理。等读到大学进了数学系,虽说专业是财经,但因为属于数学系,所以学的数学也比其他院系更难一些。大学时学的数学分析、概率等,我觉得还是比较接地气,学起来也比较容易。

陈方:我和李妍有点类似,也是财经院校毕业的,但我特别不喜欢数学,因为数学成绩不好,高考时落了很多分才不得不进入这所财经院校。大一大二时,学微积分、线性代数,非常头疼。

刘浩睿:我是理科生,但高三的数学成绩不怎么好,第一年高考没考好,于是复读,结果读到高四数学成绩突然变好了。我觉得我学数学也是有文科思维,熟悉题型之后往公式里套,题就好解了。大学之后学了高数,成绩就一落千丈了。

陈方:浩睿比我强多了。我高三时模拟考试就没记得数学及格过,那年高考数学很简单,分数才勉强及格。

陶短房:我是外语生,小学拿过南京市数学竞赛的冠军,成绩虽然不错,实际水平并不好,高考数学考分很高,但按照我老师的话,许多是用文科思路解题,不算数的。

陈方:问各位这个问题,是因为前段时间网络上“让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很强烈。我在想,到底是数学这门学科没有用,还是说中国的数学教育有问题。后来我又想,喜欢在网络上发言的人是不是文科生居多?文科生痛恨数学,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最近有一则新闻,又把中国数学引向了舆论焦点。3月12日,英国教育部门高调宣布,他们要从中国引进数学老师赴英“支教”。如果一切顺利,60名上海教师将在今年秋季给英国同行上课。其实不止英国,法国也来中国取经了。你说中国的数学教育有问题,那为何国外还来中国取经呢?

陶短房:数学当然有用了。小学阶段的算术机械练习看似枯燥,但我在海外的经历告诉我,太管用了。我在欧洲、非洲、北美买东西,心算价目又快又准,欧美和非洲那些人只要收银机坏了,基本上每一次都算错。当然,大多数时候是“多找钱”。高中数学看似没啥大用,但数学是逻辑思维和理工科进修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国外留学,进入角色比外国学生快,和这个基础相对扎实有很大关系。

B他们为什么痛恨数学?

陈方:陶老师刚才说,因为自己数学好,在国外可以“沾光”,像我这种对数字不敏感、数学成绩差的人就很容易吃亏。去年在巴厘岛玩,因为印尼盾面值上的0太多了,买东西好几次多付了钱。其实那些炮轰数学的人,可能也是图口舌之快。谁也不能真正否认数学的作用,可我们为什么厌恶数学呢?到底是数学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偏见?

刘浩睿:我觉得应该是偏见吧。记得小时候都在看“华罗庚数学”(就是奥数),后来区里组织培训,不敢叫“奥数”就叫“趣味数学”。可是这种东西学起来一点趣味都没有,还占用周末时间,基本上就是那时候起我跟数学就结梁子了,之后无论学得多好多坏,都是机械性地学习,对于数学没有了爱好。其实如果当时不搞那种以“兴趣培养”为噱头的课程,也许我对数学反而还能有一些兴趣。或者说,是数学教学方法的问题。

李妍:我对数学谈不上痛恨,因为在数学解题的过程,很多时候还是能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但这种思维乐趣,很大程度上具有个体性。也就是说,当你能解出题的时候,你能有这种思维带来的成就感,可当你解不出来时,不仅没有乐趣感,更有挫败感了。

陶短房:为什么有人讨厌数学,我认为,中国人的思维也有一些问题。好像每一个事,付出后都希望马上知道“有什么用,明天有没有回报”。结果就变成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学术的两端―――最远离市场的基础研究,和最贴近市场的应用研究,反而成了中国的弱项。拿这次MH370失联报道上,很多媒体反复吃药,被谣言牵着走,也和这种思维模式不无关系,仿佛每一句话都要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一般。数学、语文、外语和物理,恐怕都不是这种“吃了就马上就消化吸收”的东西。

C数学大国为何没成为科技强国?

陈方:无论网上“打倒数学”的声音多么喧嚣,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中国古代的数学文化那是相当繁荣啊,十进制、数列、原始数独、剩余数、方程、三次方程,应用于建筑、天文、历法等,还有九章算术。

陶短房:中国古代数学,实际上是“算学”。看似有很多成就,但缺乏理论和体系。比如勾股定律,只说勾三股四弦五,就是不说三角形三边比例,等于临门一脚踢不进去;再比如剩余定律,拿出手的是一个韩信点兵的应用题。这样的数学成就,就只能是七零八碎的,是算术,都不能说算学,就更不用说数学了。

像祖冲之总结圆周率那样的清晰表述,反倒是异数。而比较成体系的数学理论研究,实际上是明末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欧几里得的著作才开始的。有趣的是,这些外国人都被翻译成中国名字,比如欧几里得是丁氏,因为据说词根的意思是“钉子”。而清初数学的繁盛,和西洋算学在明末就进入中国,并得到清代皇室的欣赏有关。比如康熙就是数学痴迷者,读了很多数学译作,而雍正因为外国数学著作学得好,还奉命给十三弟允祥当过老师。

刘浩睿:我对中国数学史不太了解。我想可能很多中国孩子都和我差不多,因为我们上学时,数学课上更多只是讲知识点,不会太多涉及到历史发展的东西。不过我印象中倒是有某个理论是中国人最早提出来的,结果现在普遍用外国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当时年纪小,虚荣心强,还觉得外国人怎么可以这样呢!

李妍:看来中国学习数学的方式真的是有传统啊。中国古代是算学,整个数学发展主要就是做做数学运算,而且很多时候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了现在,好像依然在延续这种传统,比如现在火爆的最强大脑,很多选手上来展示的,依然是心算、计算方面的才华。不过在计算方面很厉害,却并不代表我们实际的数学研究能力很厉害啊。

陈方:计算方面厉害并不代表数学研究能力厉害,那顺着这个思路下去,既然我们是数学强国,但为何没有推动我们走向科技强国呢?

刘浩睿:我去查了一下资料,中国古代原本是有“数学专科”的,国子监还曾经有过“算学馆”,但是到了晚唐算科的考试就因为人数少停止了。我想这和我们国家文官政治、儒学传统有关。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对数学比较有成果的时候和工业革命没有能重合起来,研究数学的时候还是农耕时代,等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家已经走出去好远了。

陶短房:算科在明清都还开过,但不是常科。倒不是朝廷不开,而是没人考,因为不算正途,读书人读算学本来就累过读经学,还不算正途,他为什么去考?

李妍:我认为,中国所谓的数学很强,并不是数学运用、研究能力很强,而是应试能力很强。大多数学生,只要背下计算公式,了解了解题模式和方法,就会很容易解题。曾经有个瑞典留学生就曾写文章批判中国教育:中国的数学教育就是培养了“百万应试专家”。

D国外数学危机从何而起?

陈方:这一次,国外组团来中国取“数学经”,对中国的数学教育是不是也是一个促进?

陶短房:我觉得不是中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太好了,而是外国太差了。比如说加拿大,他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英国基本差不多,四年级前语文数学常识社会……都是同一个老师在教。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数学有天分,老师也正好数学擅长,就推荐他去参加奥数。但很荒唐的是,最终变成这个孩子停掉其它一切课,只钻研奥数。我大儿子6岁,上1年级,因为太太是学理科的,所以没事会教他数学,在班上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他们学校六年级不会四则运算的占一半。

李妍:西方人到东方取数学经,按常规思维来看,那就是我们终于从洋学生身上刷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存在感。是啊,中国基础教育向来被人诟病,如今倒成了外国人学习的榜样,或许,中国教育界真的可以扬眉吐气了。不过,我认为这种扬眉吐气是应试上的扬眉吐气,而并非实际数学研究能力、实际科学能力的扬眉吐气。当然,诸如数学之类的中国基础教育打得扎实,并不是坏事,就像陶老师说的,出去买菜算账也能占点便宜。但我依然偏向于认为,中国的数学教学过于应试化,有时候太偏太艰深,导致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数学应用、科学研究的实际能力,而更多是为了考察解题的能力。

刘浩睿:我同意李妍的话,我比较理解英国方面的想法,但不会因为外国来向我们取经而高兴。因为外人常常看到好的一面,而我们这样亲历过的人才能看到不那么好的一面。数学教育是存在问题的。

陈方:中国的数学教育存在问题,刚才我们已经谈到了一些。在这些问题中,关于“奥数”的争议算是最大了。奥数不能说一无是处,但当它和考试完全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变味了。

刘浩睿:2012年北京要求停掉奥数作为小升初考核标准时我们就讨论过,奥数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地位?我认为是因为学生太多,学校为遴选学生,必须设计一个考核机制。学校没有找到一个比奥数更好、更容易量化的选择,所以奥数被捧上了神坛。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奥数就更贴近应试本色,忽略了兴趣培养技能开发的本来属性,最终变成了一个不受待见的怪物。

陶短房:我觉得奥数和驱逐数学考试是一根藤上两个瓜,这根藤就叫急功好利。因为奥数对学校能立竿见影见成绩,对学生能立竿见影加分,所以都拼命去学,一旦没有这些也就没人学了。因为觉得数学学了也不能马上变现,就索性要把它踢出义务教育,这两种行为看似相反,逻辑却是一脉相承。

陈方:英国教育大臣来中国取经,聘请中国的数学老师远赴英国支教,其实英国的数学危机从2012年就开始了。但你别忘了,英国在历史上曾经也是一个数学大国,曾涌现过像牛顿、哈代、怀特海这样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骄傲。现在英国出现了数学危机,为何会从数学大国沦落于此,难道只和教育有关系吗?

李妍: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现在恐怕都面临所谓的数学危机吧?对此,我还是那个老看法,他们的数学危机,更多是数学应试危机,而不是数学研究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危机。英美等国家意识到他们基础数学教育的缺陷,所以向我们学习,我们或许应该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我想我们还是需要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科研能力与中学生数理化成绩,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关联?

陶短房:英国现在仍然是数学大国,他们所谓的数学危机,是基础教育方面的,而这方面的缺陷,也不是2012年开始,而是一直装傻,2012年装不下去了。

刘浩睿:我问过在国外读书的同学,他们对外国学生数学能力的表述就像陶老师形容的一样。同学在当助教的时候给大四学生批作业,一个学生100-50×8算了两次都说得500多。我问他这样的情况不会影响学习么,他说国外的本科会告诉你模型的大体意思,但是不会在模型的推导上做出太高的要求,所以学生基础算数能力差也不会有很大影响。但是我想这毕竟是落下的一课,以经济学为例,前沿的经济学都对计量、建模有要求的,基础差还是会有后续影响。所以他们才想在问题的根源找解决办法。

 

E数学出国能改变什么?

陈方:外国来取中国基础教育的经,对中国来说是不是好事呢?我们经常批判中国基础教育中应试色彩过浓,可现在,墙里开花墙外香,外国人都来取经了,教育者们会不会以此为豪,基础教育中的弊端会不会因此而掩埋?

刘浩睿:外国来向我们的优点求教,但是这并不能帮助我们修正缺点,中国数学教育的问题还是存在的。至少出去几个支教教师,并不能平息掉之前“数学滚出高考”的声音,我们自己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况且我对于中国应试模式移植到国外能不能水土相服也有怀疑。

陶短房:北美认同东亚基础教育的,目前已经从少数变成多数。其实以前也未必是不认同,而是一来投入不足,二来美国主流社会不一定认为是缺陷。欧美对东亚式基础教育的借鉴,是充分研究和长期观察后的结果,虽然效果不一定好,但他们推动很谨慎,至少不会更糟。而中国则不然,学习外国的东西往往是囫囵吞枣,而且说改就改,最后变成邯郸学步,就后悔莫及了。

李妍:我认为如果应试指挥棒、高考指挥棒的问题不解决,说再多也是白搭。相对基础教育来说,我反而觉得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应该想想办法,怎么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来改变当下这种应试成绩与实际科研能力不能对接的现状。

标签: 中国 数学 我征 服了 世界 征服 不了 国人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