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对美国科技骄子的崇拜情结便落地生根,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再到如今正火的马斯克,激起了无数中国年轻人的膜拜与效仿。从商业成就上来说,中国并不缺少成功的典范,却依旧有不少人呼吁早日出现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甚至发起了“培养下一个乔布斯”的计划
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对美国科技骄子的崇拜情结便落地生根,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再到如今正火的马斯克,激起了无数中国年轻人的膜拜与效仿。
从商业成就上来说,中国并不缺少成功的典范,却依旧有不少人呼吁早日出现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甚至发起了“培养下一个乔布斯”的计划。如今,另一个近似疯狂的创新天才――埃隆・马斯克进入了中国大众的视野,相比于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个新骄子更加多面也更加真实。最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精英的差距。
神话与造神运动
在美国,马斯克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只是他的事业有些与众不同。而当马斯克被传到中国,从少年英才成长为Paypal的创始人,而后进阶为SpaceX和特斯拉的CEO,俨然是一个神话。
我们印象之中的中国精英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不管是马云、李彦宏这些成功的科技巨头还是李开复、张亚勤式的打工皇帝,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成功的一面。从年轻时的奋斗到后来的名利双收,一切都那么的理所当然,纵然是创业路上的艰难与挫折,更像是对精英们个人品格的侧面反映。每一个成功人物都是一个神话,而当神话破灭的时候,曾经的英雄一瞬间便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唐骏是如此,尚德破产后的施正荣也是如此。但造神运动却从未结束。
最近备受媒体推崇的“神话”人物非李一男莫属,这个华中理工大学的少年天才,曾被任正非指定为下一代接班人,而后又相继担任中移动12580 CEO和百度首席技术官,被媒体称为中国IT界的吕布。蛰伏多年的李一男在宣布投身电动车创业之后,更是被一些媒体赞成为“下一个雷军”。这里并没有贬薄李一男的意思,我们的媒体已经习惯了赐予成功者太多的光环,即使他们的创业之路只是刚刚开始。而在外媒的眼中,除了赞赏马斯克光鲜亮丽的一面,其个人生活中有争议的一面也是屡见报端。
中美IT精英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光环满照的神,一个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只能仰视,一个却可以触摸。目前不少的国内企业都在极力维护公司高管的形象,并不惜动用公关资源进行美化。或许把创始人以及CEO塑造成偶像人物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可一旦被光环笼罩,这些精英们也就丧失了试错的勇气。如果马斯克在Paypal之后被塑造成神,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特斯拉和Space X恐怕会胎死腹中。这个世界不需要神话,需要有勇气前行的人。
创业和颠覆逻辑
彼得・蒂尔的《从0到1》在中国成了创业者的必读书,书中传达了一个创业的新观念和新的价值观,特别是“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的观点深入人心。
埃隆・马斯克可以说是从0到1创业的典型,毕竟Paypal、特斯拉、SpaceX都被彼得・蒂尔当做实例来阐述。不错,他颠覆了在线支付,颠覆了电动汽车,甚至会颠覆太空运输。然而创业的本质绝非是为了颠覆,一股脑的为了寻找蓝海,为了发现并开拓新的领域。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从1到N并不违反创业的法则,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有创新的创业都无可厚非。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IT产业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市场都在复制美国模式,在这些市场上用从0到1论成败,未免有些荒唐。
国内很多城市都试图打造第二个硅谷,一大批创业者获得了从政策到经济的双重支持,年轻气盛的创业者经常把颠覆放在嘴边,似乎每个团队都在上演一场从0到1的革新。不得不承认,中国还没有出现特斯拉和SpaceX那样让世界叹服的企业,但改变市场的却不在少数。正如360的出现改变的杀毒软件的市场分布,小米的出现改写了国产手机的发展历史,BAT所引领的互联网大潮,更是逼迫无数传统企业被迫转型。而这些企业的初衷几乎没有想过改变世界,它们创造了互联网的大趋势,时势也成就了它们。
那么,周鸿t、雷军、马化腾、马云等国内互联网精英在成就上并不输于埃隆・马斯克,他们的创业项目没有马斯克那般的天马行空,也没有其不同项目之间云泥之别的跨度,不过这恰恰是中国人务实品质的直接体现。中国并非没有马斯克那样的人物,只是他们少了几分疯狂多了几分务实。如果国内的媒体和创业者们唯颠覆是举,中国恐怕很难出现马斯克式的人物,但被这样定义的马斯克真实吗?
集体同英雄主义
在乔布斯去世的时候,就不断有人发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乔布斯式”创新人才?从教育制度到创业环境甚至是文化阻碍,都成了中国难以出现创新人才的原因。可是四年之后,重新审问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斯克式的人才,问题却依旧存在。
全世界那么多民族也只有美国诞生了乔布斯、马斯克等英雄色彩浓厚的创新人才。印度的IT产业很发达,可是连BAT这样的巨头都没有出现,更不要说苹果、谷歌那个量级的。日韩出现了三星、索尼等科技巨擘,灵魂人物却始终得未曾有。可以说,在教育、环境之外,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成就了美国梦,即人人都想有一番改变世界的梦想,这一倾向在好莱坞电影里随处可见。而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不愿意突出某一个人的作用,更愿意呈现出一种集体的力量。于是乎,我们不愿把阿里巴巴的成就归结于马云一人,也不会把腾讯的未来寄予在马化腾身上。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注定只有神话没有英雄。
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乔布斯或马斯克吗?答案是中国需要的是创新人才而不是颠覆人物。首先美国的科技巨头几乎是迭代出现的,IBM走下坡路的时候,微软正如日中天,而后是苹果激流勇进,再接下来是谷歌方兴未艾,下一梯队里还有Facebook和SpaceX。而中国却是群雄并起的局面,在互联网行业,三大门户业已没落,BAT顺势崛起。在手机行业,中华酷联的老模式作古,小米们结伴走上了舞台。O2O、智能硬件等行业也是多家企业相生相克,在竞争之中不断维持平衡。
儒家文化缺少英雄主义,中国创业者也从不迷信英雄。比如说没有人会因为小米改变了手机市场的销售模式,而对雷军赞赏有加,相反的是其他手机厂商希望以小米反小米,最终还是形成一个互相牵制的市场平衡。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但一定是群体性的创新和转变。不少人愤慨中国从科学到商业都缺乏真正的灵魂人物,BAT的种种行为已饱受垄断之词的困扰,要知道美国的手机行业是苹果一家独大,搜索市场几乎是谷歌的天下,相比于BAT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企业你能接受吗?
当媒体再次抛问问什么中国没有创新人物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想创新的定义是什么?乔布斯式的创新和马斯克风格的疯狂显然不适合中国市场,少一些造神运动,把焦点放在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上,纵使没有风云人物来改变世界,群体性的进步和革新也未必不是一种良策。
为什么中国没有疯狂的马斯克?舆论不允许,文化无支撑,社会不需要。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