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网站运营 >> 电子商务

草根模式到精英路线 职业社交移动端角力

电子商务 2014-08-20 07:02:59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关健8月12日,职业社交App脉脉宣布完成B轮2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是IDG资本和晨兴创投,资本的加码给这个问世不到一年的应用提振士气。在脉脉身边,有尝试深耕社交的本土招聘网站“大街网们”,也有“高大上”LinkedIn(中文“领英”)

关健

8月12日,职业社交App脉脉宣布完成B轮20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是IDG资本和晨兴创投,资本的加码给这个问世不到一年的应用提振士气。

在脉脉身边,有尝试深耕社交的本土招聘网站“大街网们”,也有“高大上”LinkedIn(中文“领英”)。500万用户、移动端占比近一半的成绩让入华半年的LinkedIn平稳通过“期中考试”。其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说,不会放弃国际化的调性。

一边是靠“职场八卦”类功能接地气地聚合职场用户,另一边是走欧美范儿的精英路线。在被称为“商务社交元年”的2014年,这两种方向究竟谁会胜出?

坚持“调性”的本土化妥协

冷色调、职业范儿、严肃、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是不少中国用户在打开LinkedIn页面后的普遍感受。这个12年前诞生在美国的职业社交网站一直秉承着欧美商业职场的风格。换句话说,它“很外企”。

今年年初,糯米网原创始人、具有雅虎工程师职业背景的沈博阳挂帅LinkedIn中国区总裁,正式成为这个有3亿全球用户、打算渗透中国市场的全球最大职业社交网站的中国区掌舵人。

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这样解释进入中国市场的理由:“我们的目标是连接全球,如果没有中国用户,我们只能将目标修改成――连接全球(但除中国外)。”

2月份,中文测试版LinkedIn上线。除文字外,中文版与原英文版网站似乎看不出多少区别。彼时,科技界部分人士在体验后提出了担忧,这个完全根植于西方职场习惯的社交网站能否在文化差异巨大的中国市场立足?

经过半年的垦荒开拓,目前LinkedIn中国本土用户已超过500万,外企和互联网人士支撑着其用户主体。全部用户中有60%以上来自北上广深大城市,上海用户最多,达到20%,北京次之。沈博阳分析说,上海的文化特点和外企氛围有利于LinkedIn被接受,而北京由大量对新科技感兴趣的互联网人士撑起了用户数。

细看LinkedIn的用户特点,“自上而下”的传播特点和精英气质比较明显。500万中国用户中有42%的人拥有经理级以上职位,20%以上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

“我们要保持自己的调性,就是国际化和海外联系。”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沈博阳始终在强调调性的重要,这也表明这似乎就是本土化转型中的一条“红线”。

相比之下,以大街网、脉脉为代表的本土职业社交应用似乎更接地气。以有“中国版LinkedIn”之称、定位于“工作版微信”的脉脉为例,用于匿名吐槽的“职场八卦”深得用户喜欢,该功能在脉脉2013年10月上线时即存在,也是其增加用户黏性的核心功能之一。

脉脉目前的主力用户是互联网圈子里的人,共同吐槽拉近了用户间的距离。在脉脉创始人林凡的构想中,要适度淡化产品的纯工具属性,加入一些轻松的东西,有利于社交。

但“职场八卦”不会出现在LinkedIn里。沈博阳对记者说,不会去开发那些好玩的、八卦的,甚至游戏的功能,而是做一个纯粹围绕职场的空间,“不着急,等把这几个大城市的用户数冲上2000万,自然会去考虑其他用户的需求。”

在LinkedIn上,用户可以免费给1度联系人发邮件联系,但涉及到2度、3度联系人则需付费。沈博阳认为,不能为迎合所谓的大众群体而轻易打开免费窗口,“否则卖发票的、贴广告的都上来了会骚扰核心用户。”

在沈博阳的构想中,未来可能会将微软的Office、办公协同,甚至在线教育等功能一层一层地加进来,把LinkedIn变成一个知识分享的平台。

事实上,入华半年来,LinkedIn也在悄然经历着一些本土化的改变,比如在邮箱注册之外增加用手机号注册,和国产社交巨头微信的深度合作,把服务器从美国搬到中国香港以增加访问速度,再比如沈博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百度上为领英购买了品牌推广专区,以这个在老外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向本土竞争者传递信号,“我们是懂中国互联网打法的”。

LinkedIn的业务模式包含B2C和B2B,其中为企业提供招聘解决方案占其全球收入的55%,BAT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目前均已成为其企业客户。尚无来自总部的经济压力的沈博阳有宽裕的时间去思考LinkedIn的本土化道路。

义无反顾扑向移动端

脉脉诞生在移动端,带着新锐的时代感。与之相比,已有12年历史的LinkedIn是从PC端的Web起步,目前在发力向移动端转型。

在注册时,脉脉会导入手机通讯录和新浪微博上的好友关系,省去了用户一个一个账号去添加的繁琐。但近日,新浪微博宣布断开脉脉的接口,导致后者的用户无法再用微博账号登录。林凡称,正在转而寻求与腾讯方面的合作。

有意思的是,在走向移动端的过程中,沈博阳的选择也是向中国社交领域的“老大”微信靠拢。目前,LinkedIn已和微信实现账号双向绑定,即用户在LinkedIn上编辑联系方式时添加微信后,微信的个人信息中会出现LinkedIn账号,而在微信的设置中启用LinkedIn后,LinkedIn页面上也会相应地显示微信账号和二维码。

据沈博阳透露,互加好友是与微信深度合作的一个方向。现在在微信上点击添加朋友时,输入框显示的是微信号、QQ号、手机号,在新版本微信中,有望在这些之后再加一个LinkedIn账号。

“一家外国公司在另一个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定需要学习、了解并融入本地的行业生态系统。与本地合作伙伴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都非常重要。”沈博阳称。在这一点上,LinkedIn比MSN务实得多。

与微信的合作让LinkedIn的用户增速效果明显,目前用户通过手机注册以及移动端的访问流量分别占到了整体的将近一半。而微信也有机会借此将自己展现在LinkedIn的3亿用户面前。

但在脉脉看来,LinkedIn的PC印记还是过于明显,比如用站内信与其他用户沟通,而脉脉使用的是更讨好年轻人的IM方式沟通。

沈博阳认为,以大众化的熟人社交为核心的微信不大会去单独深挖一个职场细分,“太复杂的产品违背了互联网的初衷”,这就留给LinkedIn一个互补的空间。他坚持认为国内用户同样有塑造职业身份的需求,“刚毕业的人可能没这个感觉。”

目前,LinkedIn上只有两成的用户属于主动求职者。“本土的招聘网站如果不明白如何服务那些已经有工作的被动求职者的话,就没有办法和LinkedIn竞争,别拿我们扯在一块儿。”

一位在北京某外资咨询公司做部门经理的职场人士何小姐告诉记者,在LinkedIn上线中文版之前她已经使用了几年,主要用途是networking(构建人际关系网),顺便坐等猎头抛来绣球。她现在平均一周登录一次,一般是在手机App端发出提醒,某某人的职业有新动态时。

为了增加用户黏性,沈博阳正在拓展与国内各网站新闻频道的合作,希望靠一些与职场相关内容的分享来提升登录频率。

不久前,诺基亚中国裁员引发业界关注。沈博阳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他已经给诺基亚员工赠送出200个为期6个月的LinkedIn高级账号,每个账号价值300美元。他心里的算盘是,这部分人如果跳槽到民营企业,将帮助其品牌在民企中传播。“我们现在有66%的用户来自本土公司,以后再说LinkedIn是外企工具是值得商榷的。”

标签: 草根 模式 精英 路线 职业 社交 移动 角力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