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兴趣秀,餐饮秀,社交趴,心灵鸡汤,各个行业的干货分享……,没有了“公知”和“谣言”的微信朋友圈让大家在移动互联网上重新拾起了“节操社交”,明里暗里展示着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时间总是一把残酷的杀猪刀,这场由大众“窥私癖”刚需所主导的朋友间的秀场,在时间面前正迎来另一场即将失去新鲜感的疲劳期
正能量,兴趣秀,餐饮秀,社交趴,心灵鸡汤,各个行业的干货分享……,没有了“公知”和“谣言”的微信朋友圈让大家在移动互联网上重新拾起了“节操社交”,明里暗里展示着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时间总是一把残酷的杀猪刀,这场由大众“窥私癖”刚需所主导的朋友间的秀场,在时间面前正迎来另一场即将失去新鲜感的疲劳期。就像曾经红极一时的微博,与微信相比可能很多人已经记不清自己最近一次登陆它的时间。
从陌生人的感官社交到熟人间的节操社交,在个人信息流里被互联网日益透明化的线上社交生态里,隐私已不算什么多大份量的事情。整个社会价值观正在经历着从相对保守向全民真人秀的转型。明星们开始大张旗鼓的结婚,《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等真人秀节目更能迎合大众口味。
微信朋友圈里为赢点赞、点评而触发的各类秀场消耗着各自的隐私存量,却呈现着难以拓展增量空间的疲态。一方面是因为熟人圈生活和工作场景有过多交集的特性,另一方面多数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熟人圈之间的个体神秘感在各种秀场中消散,求点赞、点评的新鲜感开始过期,承担社交平台的下一个价值入口会往哪里延伸了?
首先可以肯定不会是陌生人社交,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生态而言,由性需求驱动的感官类社交参与者普遍不愿意公开透明,不愿意形成圈子文化,缺乏分享的驱动力,更多是快餐式的猎奇和小众性饥渴人群,以及青春期焦躁不安的年轻人的自慰宣泄地。熟人圈的节操社交已经展现出更广泛的社会属性,也意味着背后暗藏着更大的商业模式。
广场式的朋友圈强迫着人们各种秀。要摆脱这种正能量集中轰炸的疲劳,以小区为单位圈子更为纯粹,地理上更为接近,存在着刚性活跃和服务属性的邻里社交或将以更个性,更活跃,黏性强的O2O式社交取代移动端广场式的朋友圈成为新的社交入口。
过度营销下 微信朋友圈社交疲态尽显
微信朋友圈现在让许多人欲醉还休,欲罢不能。一方面,自己要挖掘生活的亮点争相秀存在;另一方面,面对满屏高大上的吃喝玩乐秀和各种坐飞机、开车、出席会议,上下班的刷脸签到,对于他人生活的窥私心理在不间断的推送中已超出预期,或者说开始审美疲劳。
不看朋友圈总觉得欠缺了些什么,频繁刷朋友圈又难以找到当初的兴奋点。这种普遍存在的纠结心理反映的正是微信朋友圈在移动社交上的垄断和形式上的瓶颈。
已拥有超过4亿用户的微信似乎到了兑现盈利模式的时候了,和广电通试点的公众号推广平台已进入测试阶段,这意味着未来有影响力的公众号都将成为优质的广告平台,形式各异,日益繁多的广告内容将在盈利模式的驱动下频繁出现。当以内容分享为核心的熟人社交圈的纯粹被打破以后,对用户形成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像朋友圈里买A货的“朋友”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家已经产生了习惯性的麻痹和与日俱增的厌烦。而已下决心做生意的这些“朋友”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变现和提升销量,在营销上玩出更多的花样。
对于微信官方而言,盈利模式同样是一条上了船就难以停下的不归路,一方面要不尽其穷的挖掘新的广告形式,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对用户形成干扰影响黏性,单纯的展示性广告在微信这样的社交应用里效果已不明显,而如果结合用户分享内容来进行广告推动这将势必对用户体验形成比较强的干扰。微博商业化后,层出不穷的广告形式导致用户活跃的急速下跌不能不说是前车之鉴。
在商业化不可逆转,对用户干扰将逐级加深的趋势下,微信的平台化势必将会进一步加速。除了购物、金融等由微信主导的生活类服务外,下一步微信一定会加强与公众服务号合作层级,将各个企业的会员服务和线上服务深度整合进来保证微信商业化的用户黏性。这个愿望看起来很美好,但在商业化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业务和顾客都赤裸的交给微信呢?
社交本身不具备商业模式,依靠社交所建立起的熟人交际圈从某种程度上是商业模式的一种阻碍。Facebook通过信息流广告找到了解决方案,国内实践同样商业模式的《今日头条》依赖的是每天海量更新的新闻资讯。朋友间信息已经相对透支的微信朋友圈,如果再加上些信息流广告,显然是自毁长城的节奏。那么各大公众平台是否能真正承接微信的商业化呢?微博不算成功,微信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如果微信不能解决熟人社交相互间信息流的疲劳,那么势必将催使移动社交向新的领域演进。比朋友间更具象的邻里社交正是这样一个新的引爆点。
邻里社交的“生活圈”演进
现在城市的生活普遍节奏快,压力大,邻里之间平时并没有太多交流,越来越陌生,却又因为某个热心邻居在小区论坛,业主QQ群发起的主题活动而热情的聚集在一起。这种陌生与熟悉,生活场景高度重合的生活圈社交还处在应用平台空档期,这也为熟人社交的深度演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邻里社交与朋友圈社交相比,存在着许多刚性活跃点,整合物业服务系统的邻里社交应用可以提供门铃、视频通话、接受快递,小区公众信息告知,移动端支付物业费和水电费,视频监控查询等系列配套服务。每个业主也可以给当班物业人员实时的好评与差评,以及提意见,这也更方便居民对物业管理服务的实时监督,提升了小区业主与物业服务的互动性。
邻里社交的重头戏还在于小区邻居之间搭建的熟人社交平台,通过房号和实名认证在同一个小区里的居民之间有着更贴近和现实的社交需求。因为育儿,寻找共同兴趣类朋友,凑人打牌,以及日常互助等需求触发的生活圈社交更为频繁和密集。由于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熟悉,也将会让人们逐渐剥离普通线上社交喜欢伪装隐藏自己,片段亮点展示,生活分享缺乏亲近感易疲劳的缺陷。生活圈里的邻里互动更真实,具体,发自内心,这将会是对熟人社交的一个深层次演进更具有黏性。
与其他社交类平台还存在一个本质性差别的就是邻里之间的生活圈社交有着非常直接的商业化需求和商业模式。基于家庭消费的家政、零散装修、亲子教育、周末自驾游,短途旅行、纯天然绿色农产品、特产商品、团购、干洗店、拼车叫车服务、社区银行、小商品配送等存在着广泛商业需求。而邻里之间的生活圈属性相互有着更高的信任感,也更乐于分享和参与生活圈里的商业行为,这与微信朋友圈内商业化在用户心理上有着本质的差别。
以家庭为单位明确的群体商业需求和对就近配套服务的要求,会促使围绕每个社区形成个性化的商圈服务。这种商圈是小区3公里范围内线下实体店与线上服务相整合的,可以看做是精准的O2C。也许未来类似微信规模的邻里社交应用产生后,还会催生专门服务各个小区的生活服务的系列实体连锁品牌。
现在来说,影响邻里社交平台落地的是相对高的门槛,用什么吸引小区居民以社区为单位在线上聚合?是从居民用户入手还是先从物业入手?前期打通碎片化物业管理公司的成本是否是创业公司能承受的?
也许微信团队看到我这篇文章后,会着手自我进化,将手延生到邻里社交,但是以微信目前的体量和围绕朋友圈建立的社交体系,在融入邻里社交后两种社交体系并不一定能共融,用户体验上也不一定有纯粹的邻里社交应用的吸引力。我相信最终崛起的将会是独立纯粹的邻里社交应用。
围绕家庭入口的软硬之战
家庭已经被互联网巨头们视为最关键的一个价值入口。从乐视为首的互联网电视、各种互联网盒子、以及到家庭WIFI路由器等,大家的思路还都停留在抢客厅的屏和家庭的网端等硬件入口上。家庭入口本质上还未形成,而家庭硬件的概念与争夺却已经白热化。缺乏内容和具有吸引力服务的白热化竞争,只能是在价格战上徘徊。
360最近的一次基石投资,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是背后的棋局不可小视。房企花样年的物业运营公司彩生活服务集团在香港IPO招股发售,老周通过360认购了1千万美元,成为了首家通过参与IPO方式与物业公司合作的互联网公司。
彩生活所募集资金净额的60%(约5.334亿港币)将用作收购地区物业管理公司。而一家物业公司只有低廉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运营资金每个月来自于业主们的物业管理费“旱涝保收”,普通物业公司的注册资本多在50万到100万之间。彩生活如果将这资金用于控股和参股,乃至全资收购小型的物业公司,将可在短时间形成一个整合超过400家小型物业公司的大型物业集团。并且未来将有可能是除去楼盘开发商自有物业之外的国内最大的物业连锁品牌。而物业恰恰是整个社区入口的关键节点。
没有社交和电商这两大入口,不管360多么具有颠覆性和狼性,也只是BAT之外游离于二线阵营的互联网企业。而在围绕家庭入口的硬件之争上,各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互联网企业在资本的驱使和支撑下与传统企业在硬件上的竞争,从手机产业的规律来看只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拉锯战和消耗战,从硬件上占据入口并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事。
邻里社交即将实现的线上生活圈生态,可能是对移动电商和移动社交一次重构,擅于游击战和狙击战的周鸿t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次与阿里和腾讯展开白刃战的机会。物业是整个邻里社交和商业化服务的支撑点,如果控制了物业节点也就控制了整个邻里社交生态链的阀门。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直苦寻电商和社交入口的360提前布局物业管理行业就显得合情合理。
做一款社交APP从技术上已经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对用户生活场景的整合和运营,今年底到明年,360再战略投资一家邻里社交APP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阿里来说,在来往上的失败同样如鲠在喉,巨头们都不会放过重整格局的机会。而一旦360在邻里社交上提前站住了脚跟,不缺钱的腾讯、阿里是否会携数十亿美金杀入物业管理和邻里社交市场还不得而知,我们只能静静期待这场即将到来的激情3P大战。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