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手机APP滥用隐私权限普遍上网几乎等同于“裸奔”

互联网 2017-12-19 08:10:09 转载来源: 北京晨报

(原标题:轻点“同意”隐私交出去 手机应用滥用授权致信息泄露 专家建议安装前细读协议) 网上约车、购物、叫外卖、导航……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手机App带来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你的微信昵称、头像、位置、通讯录、电子邮箱信息、QQ账号密码,甚至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都“奔”在互联网海量“大数据”当中

(原标题:轻点“同意”隐私交出去 手机应用滥用授权致信息泄露 专家建议安装前细读协议)

网上约车、购物、叫外卖、导航……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手机App带来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你的微信昵称、头像、位置、通讯录、电子邮箱信息、QQ账号密码,甚至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都“奔”在互联网海量“大数据”当中。而这些隐私信息,基本上都是自己在下载安装App时“同意授权”的。北京晨报记者下载了30多个App,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App要求获取定位权限。猎豹移动安全专家称,App滥用隐私权限的现象非常普遍,建议用户在安装前仔细看授权协议,安装后也可选择关闭部分授权。

案例:朋友欠钱 自己收到催款短信

日前,市民李女士莫名收到以借贷宝App为名发来的催收短信,称其朋友贷款,而短信中不但公布了其朋友的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还带有大量恐吓咒骂字眼。记者从短信中看到,内有李女士朋友,也就是借款人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发短信的人自称是“借款公司的”,称借款人在借贷宝借钱时由李女士担保,并咒骂称如果借款人不还款,李女士及家人将遭遇厄运。

随后北京晨报记者联系到借款人,对方承认确实从借贷宝平台上的机构借了钱。但他并没有将李女士填为担保人,而是“手机软件会调取通讯录,向有过通话记录的联系人催收短信。”

北京晨报记者随后也在借贷宝使用过程中发现,软件会向用户申请读取手机通讯录的权限,在其《隐私条款》和《用户注册协议》中,也有内容称如逾期未偿还本息,借贷宝可能与第三方共享用户信息等。

无独有偶,市民郭先生近日也收到不少催收公司发来的信息,因自己的一个初中同学在借款平台上借了钱未按时偿还,催收方就通过同学手机通讯录找到了他这里。不仅收到催款短信,郭先生还接到了许多讨债电话,甚至传说中的“呼死你”也用上了,“响了十几个小时,未接电话得有好几千,但由于号码不同,地域不同,想拦截都拦不住。”

现象:很多人下载应用并不看条款

北京晨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几乎所有的手机App应用在下载安装时,都需要同意应用的《隐私条款》。比如,记者下载高德地图App后,要点击“进入”地图,就跳出来了高德地图的隐私条款。仔细阅读发现,这款App上可能会收集的个人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包括位置信息、上传的图片以及IP地址、设备信息、浏览器类型等,在注册高德账号时,会收集账号名称、昵称、密码、密码保护问题、手机号码等,还有电子邮件地址、淘宝账号、支付宝账号、微信、QQ、车辆品牌、车牌号码、车辆识别代码、发动机号、机动车驾驶证、住宿信息、行程信息、支付信息等。更关键的是,高德地图还会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第三方,并授权高德地图间接向第三方获取相关信息。

但很多“手机控”在下载安装App时不会注意看授权权限条款,便直接同意安装。北京晨报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位市民,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在下载App时会详细看“授权条款”。“字太小了,而且都是一长篇,所以基本不看。”市民李女士说。

但就是点击“同意”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用户的隐私就这么交出去了。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说,“只要你的手机里安装了导航软件,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能很快通过手机里App提供的数据找到你。”在他看来,“有的App应用本来跟位置并没有太多关系,可是App会强行搜索你的位置信息,而你的位置信息根本屏蔽不了。”

数据:四成应用会申请获取位置信息

今年9月份,江苏省消协工作人员通过现场检测发现,在手机下载的100多个App中,79个App可获取定位权限,23个App可直接向联系人发送短信。点开“电话与联系人”一项,有14个App甚至可以监听电话和挂断电话,结果非常惊人。在所获取的个人信息中,“位置信息”和“读取通讯录和短信”是最容易被读取。

据相关人员介绍,大多数App都有获取精确位置的权限,由GPS定位可精确到10米。各个开发企业给出的理由是需要进行一系列社交模块建设。但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社交功能,只需获取大致位置权限即可,根本无需GPS精确定位。

对于“读取通讯录和软件”信息,大部分开发企业表示,App需要通过验证码避免用户重复注册,同时起到推荐作用。这使得用户的通讯信息完全暴露在软件公司面前。另据央视财经频道此前报道,除了偷录声音、获取定位外,误下载到一些“山寨”App时,机主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则可能受到威胁。

专家支招:下载后应用前 关闭部分权限

对此,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手机App滥用权限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安卓系统更严重一些。

李铁军介绍,造成手机App滥用权限的情况分几种,一种是大量正常App在开发过程中,给未来留有发展空间,“这个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用户群越来越大的时候,功能也会无限拓展,就需要更多的权限。比如说,原来没有要求定位的,当它现在有一个社交功能后需要用到定位,或者发展O2O之类的都需要定位。”所以很多开发者就未来规划的目标会需要事先“占个坑”,先把权限申请下来。而还有一种情况是,消费者可以看到的手机权限设置,并不是全部授权。相当一部分程序在消费者没有操作任何权限设置,软件就已经自动安装完毕了。

不过,李铁军也表示,避免用户隐私泄露还是有一些办法来解决,比如安卓系统在6.0的时候,系统的安全管理功能会提供机主对一个具体App来管理它的使用权限,用户如果发现有些程序申请的某些权限觉得“越权”,就可以在权限管理当中,把相应的权限关掉。

律师说法: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并盈利将获刑

北京市诺恒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林悟江认为,一些手机APP要求取得与自身业务没有任何关联性的用户信息的授权,属于恶意取得授权,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比如立法禁止经营主体取得与自身业务没有关联性的信息授权、一事一授权、授权用途必须明确具体等。

就目前而言,如果手机APP的经营主体恶意取得授权、滥用授权,并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即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记者手记:告别“透明人”需多方努力

不可否认,App广泛应用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享受信息化生活带来的便利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但App在为手机用户提供上网便利的同时,也的确让手机用户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 “透明人”――我们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个人隐私已经越来越少。

上网几乎等同于“裸奔”,这对任何手机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每一个新的行业的兴起就必然会出现某些伤害用户利益的事情存在,监管部门的“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漏洞呢?因此,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有关部门作出更加权威的分析、评估和研判,也需要在技术和法律层面予以完善。安全厂商与制造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商、应用开发企业等渠道加强合作,确保各平台及管道是安全的,从源头去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可能会更加现实。

北京晨报记者 陈琳

标签: 手机 APP 滥用 隐私 权限 普遍 上网 几乎 等同于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