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30年前的今天中国发首封电邮 如今已成互联网大国

互联网 2017-09-20 12:01:08 转载来源: 科技日报社-中国科技网

(原标题:互联网产业发展30年回眸) 本报记者 崔爽 刘艳北京车道沟十号院中一座树木掩映的小楼,就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在地。30年前的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这里发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原标题:互联网产业发展30年回眸)

本报记者 崔爽 刘艳

北京车道沟十号院中一座树木掩映的小楼,就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在地。

30年前的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这里发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听到中国的声音。

当年这封邮件的发出,对改变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国际形象,推广网络应用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0年后,中国互联网不仅规模庞大,技术和应用也居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即将到来的5G及万物互联时代,中国将成为最有发言权的国家。

中德联手,花落“兵器计算研究所”

“当年这个名单是我手敲的。”坐在科技日报记者的对面,阮任成一句话把时钟回拨了30年。

他口中的“名单”是指第一封邮件落款中署名的中方人员。作为“中国―西德国际联机系统”的项目负责人,名单由他拟定。

和他一并列为发件人的,还有已经去世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原顾问王运丰教授和早已移居美国的时任所长李澄炯及其他参与测试的人员,共7人。旁边一列是德方人员,领头的维纳・措恩当时正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任计算机系主任。

王运丰是中方的领导者。这位1952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从海外归国的老一辈科学家,是中德计算机网络合作项目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驱者。

阮任成如今已年逾八十,这是他第一次开口披露30年前的往事。“从1982年正式调入计算所开始,我就参与大型计算机的开发和维护。从1986年开始做连接国际科技网的项目,一干就是5年。”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项目资料如今仍被完好保存着。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他展示了当年与计算所订立的承包合同,封面上的项目名称依旧清晰――“中国―西德国际联机系统”。

1986年12月,“中德计算机网络领域内的合作协议书”签订。协议的第一步计划就是:在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首先建立计算机的点对点联系。

据李澄炯回忆:“从1986年开始,我们研究组就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做方案设计和实验。那时候没有Internet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我们心存戒备,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我们开放,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非常突出。直到1987年7月,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维纳・措恩教授从德国带过来可以兼容的系统软件,我们研究所的计算机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连接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1987年9月,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在所内建成,发送邮件的条件基本具备。

看似寻常一日,实则筚路蓝缕

李澄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到邮件内容的来历:“1987年9月14日晚上,我们大家都聚拢在‘7760’周围,开始进行电子邮件的试验发送,并在邮件上方标明‘testing’字样。邮件传输的调试完成后,就剩下写邮件内容了。写点什么呢?措恩教授当时坐在电脑前问我们。我问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国内正在改革开放,我们应该传达中国人要走出去的信息,向世界问好,你觉得如何?王运丰赞同我的观点。”

虽然这与阮任成记忆中的情节不尽相同,但能肯定的是,最终,措恩用英文输入了这行字,李澄炯随后将其译为中文――“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但这封邮件并未顺利发出,而是被存储在系统内。

针对网上流传的“邮件在9月14日开始发送,20日到达德国”的说法,阮任成首次予以澄清:“网上说走了7天,这是不可能的,稍有常识的人就不会这么想。14日我们发送过去了,但实质上还是作为一个用户在跟国际网沟通,北京这边并没有形成网络,就说明还不成功。”

查找失败原因的过程很艰难,最终发现的问题让阮任成哭笑不得。“我们的大型计算机要呼叫意大利的打包分包器,告诉它‘我有事儿找你’,但是我们呼叫得太频繁了,对方反应不过来,回过来就是一串问号。只要在两次呼叫中间停一会儿就好了。”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障碍,将原本可能在14日就成功的发送推迟到20日。

措恩也曾回忆:“不管如何,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星期日,9月20日,20:55,准备好的第一封邮件成功地发送到了卡尔斯鲁厄,然后从这发送到了其他网络。”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是,这封邮件在国内已下落不明,且目前所见版本确是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委托外籍高级顾问安玛莉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找回的。

但事实上,阮任成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整保存了当时所有邮件往来。采访中,“中国第一封邮件”的原始样貌得以重现。

看似寻常一日,实则筚路蓝缕。至此,故事以成功作结。但对亲历者来说,那只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

从“学徒小兵”到互联网大国

从第一封邮件起,中国互联网蹒跚起步,开始“走向世界”。30年后,一个互联网大国已崛起,迎面向世界走来。

与国际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功后,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成为当时中国进入国际科技网的唯一入口。通过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中科院等20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都陆续登入国际科技网,享用网络资源,与国外对话。这一入口的存在也为日后互联网进入中国继而大放异彩埋下伏笔。

“1997年,我把第一封邮件发给了同学。那时还没有基于浏览器界面的应用,操作台上显示的是黑屏幕绿字符。”武汉闪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吉佳盛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这些年的变化太超出想象了。最开始的邮箱都是几兆,现在都以千兆计,每天邮件的数据流量也是指数级增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6月,我国已经有超过2.6亿活跃电子邮件用户,邮件地址数超过20亿。

只是,曾把电报和邮政信件送入历史的电子邮件似乎也在被渐渐遗忘。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电子邮件也已渐渐远离他们的生活,转而被微信取代。

“这种替代的背后,是中国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强大。”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战略合作总经理葛颀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互联网的应用上如此突飞猛进,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面向未来能够具有强大的互联网实力。”

8月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工信部信息中心发布了“2017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2016年,百强企业的互联网业务收入达到1.07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46.8%,带动信息消费增长8.73%。

随着互联网百强企业营收和利润水平的大幅增长,它们越来越有愿望和能力投身于研发。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百强企业研发投入达到749.6亿元,同比增长29.7%,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1.76%。

同时,它们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大量投入,加速了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其应用场景遍及综合门户、垂直门户、综合电商、垂直电商、产业服务、网络营销、B2B电商、IDC和CDN3、网络游戏、网络视频、个人工具、在线旅游等互联网主要业务领域,无所不包。

5G的全面商用意味着互联网技术的全盘迭代更新。葛颀认为,中国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时代的风向标,诸多仍存诸于想象的应用将只有中国有能力实现,一个创新时代的大幕将真正拉开。

(科技日报北京9月18日电)

标签: 年前 今天 国发 首封 电邮 如今 已成 互联网 大国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