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是创新还是添乱,“共享经济”争相进驻校园引发热议) 扫码取篮球,押金69元,玩半小时收费1元――四川美术学院校园里的“共享篮球”柜今夏投入使用,这一新鲜事物同样也出现在了浙江嘉兴、湖北武汉等地高校中。“共享”两字无疑是近两年的社会“热词”之一,在这一浪潮下,国内高校也“不甘落后”,五花八门的“共享”项目在校园里兴起
(原标题:是创新还是添乱,“共享经济”争相进驻校园引发热议)
扫码取篮球,押金69元,玩半小时收费1元――四川美术学院校园里的“共享篮球”柜今夏投入使用,这一新鲜事物同样也出现在了浙江嘉兴、湖北武汉等地高校中。“共享”两字无疑是近两年的社会“热词”之一,在这一浪潮下,国内高校也“不甘落后”,五花八门的“共享”项目在校园里兴起。
今年夏天,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学推出“共享宿舍”,暑期入住旅客多达千人,引起社会热议;武汉一些高校出现了“共享洗衣机”,将脏衣服丢进洗衣机,扫码,下单,整个过程完全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实现;在湖南大学,一群大学生创业团队则在校园内运营起“共享饮水”项目……
面对花样百出的校园式“共享”项目,学校及学生态度不一。有人认为高校是创新、创业高地,“共享经济”在校园里繁荣是趋势。也有人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共享”两个字被滥用,很多项目仅是蹭“共享经济”的热点。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高校发展共享经济有两个层面,一是高校学生之间闲置资源的互助分享,可以称之为1.0版高校共享经济;二是高校资源对社会开放,算是2.0版高校共享经济,这是促进高校与社会互动融合的重要路径。
“共享”项目瞄准大学校园
对于高校来说,“共享经济”不仅仅是出现在课堂上的词语,火爆各大城市的“ofo共享单车”就是发源于北大校园的学生创业项目,该项目很快走出北大,复制到其他高校,最终成为城市一景。
如今,“共享经济”在各高校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尝试。2017年8月,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初出现了“共享篮球”:在高约1.8米、宽约1米的黄色智能柜中存放着大量篮球,用户通过手机微信扫描柜体小程序二维码,缴纳69元押金后,1元钱能玩每半小时。
发起该项目的重庆某科技公司负责人颜正位告诉澎湃新闻,“年底之前,计划在重庆主城区高校、小区、社会球场共计铺设400台,每个区都配有维护人员。后期还计划在西南、华中、华南三个地区大量铺设租赁设备。”?
对此,不少人篮球爱好者大呼方便的同时,网上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知名篮球社交平台虎扑上,就有一篇针对共享篮球的讨论帖。网友@方律师认为,“这其实就是以高科技手段实现部分自助功能的传统租赁服务,然后加个‘共享’的大帽子而已。现场找个老大爷管这些篮球,估计比机器便宜多了!”
9月3日 ,四川美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负责人对澎湃新闻时表示,支持“共享篮球”这样的新事物进校。“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所以项目负责方提出‘共享篮球’进校时,便同意了。学校提供的设备毕竟是用于上课、教学的,不可能全部提供给学生。共享设备是很好的一件事。”该负责人表示,目前项目刚刚实施,暂无管理问题。
同样将目光投向篮球场的还有湖北工业大学的几名学生,今年暑假,他们在自己学校运动场上做起了“共享储物柜”。主要发起人从赛赛告诉澎湃新闻,此前他们向武汉高校师生发放了近10000份问卷,回收到的8000多份问卷显示,篮球场上最大的刚需不是“篮球”,而是“储物”。
从赛赛对团队的“共享储物柜”项目颇为自信。“我们有三大特色,一是运用太阳能板发电,接蓄电池可以解决持续供电的问题,二是绑定手机和银行卡,用手机扫码存储,开锁时可以用键盘输入密码,因而解决了手机存储问题,三是按时间收费,每小时1元,使用期间可以反复打开。”
从赛赛团队前期推出4台共享储物柜在湖北工业大学试点,每天的使用率大约50%。他说,新学期开始后,会在周边高校继续推广,使用率将会更高。该校一名女生告诉澎湃新闻:“女生平时喜欢带包包,打羽毛球时只能放在地上,现在我们几个人只要开一个柜子就可以了,感觉不错。”不过她也有疑虑,“共享经济”满天飞,难辨真假。“暑假回家不需要再用,也害怕是骗人的,就申请退费了,拿回了押金。”
“共享”宿舍盘活高校资源
四川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学今年夏天推出了高校“共享宿舍”,暑期入住旅客多达千人,引起社会热议。舆论普遍认为,在保证安全情况下盘活高校闲置资源的努力值得肯定。
“共享公寓”的大堂经理程达慧是民大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她告诉澎湃新闻,入住参观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本校的同学带父母来入住的,有家长带孩子来体验大学生活的,也有在附近实习、旅游、创业的……
程达慧称,参与运营的几名学生来自西南民大旅游管理专业,“库房管理、床品清洗、铺床、卫生、值夜班,一切运营都是我们在做,挺辛苦,也锻炼人。”
在她看来,学校开放共享公寓对学校来说“意义非凡”――利用了校园闲置资源,对外也更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学校假期期间也是热火朝天,人来人往的。”
事实上,高校“共享宿舍”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14年,华东政法大学就在全国高校之间发起了“换房联盟”项目,会员高校开放闲置的学生公寓、学校餐厅等,提供给参与异地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使用。
目前,该项目已经覆盖到12个省市18所高校,先后50多支队伍参与“换房”。
华东政法大学该项目负责人凌老师告诉澎湃新闻,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缘于两方面,一是保证学生暑期实践的安全,二是节约经济成本。“不少高校在假期都有一批闲置的学生宿舍,如果大学之间能结盟,都拿出一些房源共享,用于接待外省市的大学生实践团队,那或许就可以实现多赢格局。”
“今年联盟内高校宿舍比较紧张,有些还在整修、装修中,只得暂时取消了换房联盟活动。”凌老师介绍,项目实施三年,总共节约经费28万元。上海教育新闻网2015年报道称,初略估计,若“换房联盟”在全国高校推行,那么每年由团中央支出的用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住宿费预算可锐减数千万元。
“目前换宿仍然是免费的,2014年学校用实践经费购入了一批物资,主要是最基础的生活用品,也向后管处借用了一些席子被褥等,大多在循环利用。”凌老师告诉澎湃新闻,学校目前也在思考继续免费是否可行,“因为毕竟宿舍资源很有限。”
“学校应做好教育和管理准备”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分享”项目在高校中推出。澎湃新闻2017年8月曾报道,湖北大学大四学生杨海北利用学校食堂,创办了一间“共享厨房”,同学们带上食材,就能自己做饭,每次花费10元。另外,武汉一些高校出现了“共享洗衣机”,湖南大学一群大学生创业团队则在校园内运营起“共享饮水”项目……
“共享经济”走进校园,社会对此褒贬不一。中国青年报2017年8月底报道称,不少学生谈及“共享+校园”模式时并不看好,认为“什么都可以加上‘共享’一词,感觉是在蹭热点”。有学生称,“像厨房、宿舍之类比较私人的地方,如果变成流动式的,会带来很多安全问题,现在很多东西也是打着共享的噱头,变相做广告。”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部书记杜式敏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活成本的节约和环保理念的传播是“共享”带来的好处。谈到是否应该在校园里推行各种“共享”模式,杜式敏表示支持,“特别是学生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得到更多的好处,比如共享厨房、共享宿舍,既让学校的资源得到了利用,也节省了学生的费用支出,还培养了环保意识。”
但是,杜式敏认为,“共享”理念在校园推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教育和管理准备。2017年秋季开学之际,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市交通委联合召开了高校共享单车进校园工作现场交流会,称未来将共享单车管理纳入校园日常工作,引导有序投放车辆。
8月25日,邓智团告诉澎湃新闻,高校发展共享经济有两个层面,一是高校学生之间闲置资源的互助分享,可以称之为1.0版高校共享经济;二是高校资源对社会开放,这是高校共享经济2.0版,能够促进高校与社会互动融合。
邓智团认为,发展高校共享经济1.0的优势非常明显:“大学生间本身拥有的闲置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大学生对这些闲置资源的需求庞大。此阶段的风险相对较低。” “对大学生而言,‘共享’会是一个不错的创新创业平台。” 邓智团说。
另外,在他看来,发展高校共享经济2.0最重要的优势则是:从供给层面来看,高校可面向社会的资源非常丰富,且利用价值高,如宿舍、礼堂、会议室、大型试验设备、试验器材、图书馆图书资源,以及生活娱乐相关的食堂、文娱活动中心、操场等,这些丰富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多并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从需求层面来看,包括图书资源、仪器设备、礼堂、会议室和运动场所等,都有非常大的社会需求。
邓智团对高校共享经济发展前景颇为看好。“一旦高校资源向社会开放形成稳定良好的机制,将让资源达到更高程度的利用水平,造福社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建立可行的面向市场的校园开放机制,是让学校资源能够真正“共享”起来的关键所在。他对澎湃新闻说,“高校可结合本校资源(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等)的情况,在征求全校师生意见基础上,制订开放方案,可根据开放成本收取费用,并向社会和师生公布收支情况。”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