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信用消费方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金融大时代已然来临,监管层趁势也“添柴加火”。“消费金融公司全国试点”发令枪正式打响,互联网大佬、各路民间资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这一领域
颠覆传统信用消费方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金融大时代已然来临,监管层趁势也“添柴加火”。“消费金融公司全国试点”发令枪正式打响,互联网大佬、各路民间资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这一领域。消费金融牌照一时间成为市场的抢手货,一场新的战争即将打响。
互联网大佬抢夺牌照
消费金融在国内存在已久,正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虽然一直在有序进行,但并没有太大的效果。随着互联网巨头的进入,京东的“京东白条”、阿里巴巴的“花呗”,甚至已经持牌的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的“任性付”,都逐渐打开了消费金融市场。国内的消费金融蓝海有多巨大?艾瑞咨询预计,2014-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波士顿咨询公司则发布报告称,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
虽然不少互联网巨头在消费金融领域频频创新,但是没有监管层发放的牌照,这些公司只能围绕着自身的业务做经营。监管层的发令枪一响,各路资本蠢蠢欲动。北京商报记者从相关知情人士处获悉,不少互联网巨头迅速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如京东金融在消息出现当天就开始着手准备,而阿里、百度、腾讯等早已布局消费金融行业的大佬自然不会错过,还有不少企业早已开始前期筹备。而上市公司也成为尤为积极的一路,如生意宝(002095)拟出资5000万元与杭州银行等出资人共同设立杭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小商品城(600415)作为一般出资人现金出资3000万元参与发起设立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占10%股份。海印股份(000861)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共同发起设立“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事宜,已获得银监会批复同意。
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内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相继开业。截至目前,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共9家,除老4家外,分别是兴业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湖北消费金融公司和苏宁消费金融公司。而新晋的消费金融公司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元素,创新消费金融新产品。比如马上消费金融是一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线上交易App平台可以与很多消费场景结合,实现消费信贷;中邮消费金融公司要形成包含支付平台、线上场景、融资平台、投资平台以及征信和风控体系的O2O闭环。而今年成立的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和苏宁金融消费公司,其定位和运营模式,与银行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客户定位上,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推出面向学生的“零零花”和面向个人的“好期待”两款产品。而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的第一款产品“任性付”,依据消费、投资行为历史贷款。
获得更多经营资金
虽然商业银行已经通过信用卡、消费贷款等业务占领消费金融领域良久,但这一市场仍然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计224.23亿元,贷款余额208.8亿元,实现净利润4.66亿元,累计为135万名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而艾瑞咨询预计,2014-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
事实上,此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早已出现了消费贷款产品,例如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此外,还有京东金融的赊购产品“京东白条”。不过,“花呗”和“借呗”是蚂蚁金服的消费贷款产品;而“京东白条”只是利用京东商城的企业收账期,实现客户提前消费功能,但“旅游白条”、“自如白条”等项目则是通过京东旗下的小贷公司完成。
如此看来,小贷公司与消费金融在业务上存在明显交叉,那么为何众多企业还要争抢消费金融牌照?
据了解,消费金融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两者所持的牌照不同,消费金融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归央行和银监会监管,而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机构,由各地政府的金融办监管。在服务对象方面,消费金融公司服务于居民个人,而小额贷款的服务范围更广,除了个人还有中小企业,并且贷款用途可以用于生产经营。
在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上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领域不敌小贷公司,但它却有一个令小贷公司望尘莫及的优势。消费金融公司归央行和银监会监管,可以享受同行业拆借,并可以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小贷公司虽然可以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但通常小贷公司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50%,也就是0.5倍杠杆,这大大限制了小贷公司的业务规模,如果想继续放贷,只能要求股东继续增资。苏宁云商副总裁任峻指出,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参与同业拆借,甚至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经营资金,资金成本低于非持牌机构。
消费金融市场不好做
互联网消费金融,也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消费金融的蛋糕也并非那么好吃。融360 CEO叶大清认为,大数据和交易量是互联网的优势,但是真正做征信系统,对于风控模型+算法的能力要求十分高。若想获得长久的竞争力,第一就要建立自身、多元化的数据池。然而,目前大数据仍然是各自为政。阿里的优势是支付数据,腾讯拥有独家的社交数据,百度则是搜索数据……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局限性。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信用体系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行为数据库,未来也只有独立的第三方平台可以完成合作和整合。
不过,如果互联网巨头可以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并接入央行征信系统,那么央行数据与互联网数据的融合,可以更准确地分析消费者的信用状况。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即使接入央行系统,互联网大数据征信也必不可少,消费金融为普惠金融,主要针对的用户属于中低端消费群体,不少用户可能在央行为“白板”用户,这就造成央行征信可参考性的缺失。
未来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这一领域,相应的监管风险仍需管控。如京东白条、天猫分期付款、百发有戏背后公司均为互联网企业,而目前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迟迟未落地,监管上没有清晰的界定。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银行发放的贷款中,有82%都是贷给企业,只有18%是贷给个人消费,而这18%中又有15%是房贷,真正利用消费金融工具来进行日常消费的比例只有3%。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观决定了提前消费的观念接受度低,信用卡的日益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认识到超前消费,但在实际使用上中国人的固守成规与被动性使消费金融发展道路漫长。此外,还有人士指出,由于在传统金融市场从事消费金融的公司多为传统银行设立,可见资金实力是消费金融良好开展的基础,所以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可能需要互联网企业垫付更多的资金,有过出现资金链紧张、消费者集中申请等难题。有不少人士感叹,为了尽快争取到用户和市场规模,这场金融创新的大战无疑会异常激烈。
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孟凡霞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