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斯译我们谈到万合天宜现在是怎样一家公司、扩张之后遇到的问题以及它未来希望成为谁。上周,我们约万合天宜的创始人兼 CEO 范钧在他们的北京办公室见了个面
文/俞斯译
我们谈到万合天宜现在是怎样一家公司、扩张之后遇到的问题以及它未来希望成为谁。
上周,我们约万合天宜的创始人兼 CEO 范钧在他们的北京办公室见了个面。
当我们到达办公室时,范钧正与各部们的总监进行着每周一的晨会。晨会通常的流程是各部门汇报上周的情况,讨论需要解决的共性的问题,同时确定本周的安排。
“周”是目前万合天宜旗下产品能达到的最小更新频率,已经有几百万粉丝习惯于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收看新一集的《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名侦探狄仁杰》等这家公司制作的明星网络剧。
因此“周”也成了万合天宜的创作节奏与能够容忍的最长沟通时间,而随着项目越来越多,需要在每周晨会上讨论的内容也在变多,时间也就变长了。
同样变多的还有参加晨会的人数,目前已经超过了三年前万合天宜刚开始运营时的员工总和(10人),几乎塞满了两个皮沙发围成的会议区域。而整个公司的员工数,也在过去一年番了一倍,达到了 250 人。
随着规模越做越大,这样的会议对范钧而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吼一嗓子大家都能听见。现在你就必须面对面坐下来,才会达成很多沟通的目的。”他说。
一年前他最发愁的事情是如何招到更多符合条件的人,现在,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这些“总监”身上,他需要借助这群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几年前或许还在大学管理课上打瞌睡的年轻人帮他管理起这个 250 人的“大”公司。因此,他希望在类似晨会这样的场合尽可能多地传授一些自己在以前的大公司里学到的管理经验,会议的时间也随之被拉长。
在等待范钧的时候,公司的另外两位合伙人――负责内容的“叫兽”易小星与负责广告的 COO 柏忠春――突然吵了起来,它们争吵的内容与《万万没想到》大电影的广告合作有关,这部电影是万合天宜今年的头等大事。
用了两年时间,《万万没想到》这部“低成本武侠剧”在互联网上积累了 20 亿次点击,现在万合天宜要把它变成一部 90 分钟的院线电影,以此证明这个品牌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停留在互联网上,证明自己不只是一家只能生产网络剧的公司。
范钧对这家公司还有更多的期待,他把万合天宜定位成一家内容品牌运营公司,而不是一个外包商和代工厂;他还希望自己能成为潮流的一部分,聚集和影响足够多的年轻人。
与此同时,从《万万没想到》走红的第一天起,外界对于这家公司的定位和未来就充满了各种疑问。如何让习惯了《万万没想到》套路的观众持续地喜欢下去?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开发这么多不同类型的网络剧?为什么要花大量时间去各个校园“跑场”?强调快节奏密集台词与笑点的《万万没想到》如何变成一个 90 分钟的完整故事?我们和范钧聊了这些问题。
万合天宜最关心的用户是谁
你们从万万火起来到现在也两年多了,从数据积累也好,还有你们的观察,你觉得万合天宜的观众是谁?
我们的目标受众还是 15 - 25 岁的人群,所以基本上我们始终会在这个层面。当然也有可能辐射到 35 岁以上,甚至更老一些人。但我们做内容创作的时候,还是针对 15 - 25 岁的。
听上去和湖南卫视的人群定位很接近。
对,它是自然形成的。但是我们的内容要更加多样化的,不是说我们只做喜剧。所以我们最终,其他的风格会越来越多,随着我们创作团队不断多样化,我们的作品也会越来越多样化。而且我们也会用不同的作品去吸引不同的人群。
你们现有的几个作品的观众有什么差异吗?
没有说特别精准细致的区别。可能最大的不同是在人群的性别上,比如《报告老板》的女性观众会多一些。《万万没想到》的男性观众是绝对主流的。这主要是因为导演风格不一样,通过我们不同的引导会导致不同的风格和观众。
15 - 25岁的受众群体,差不多就是高中生和大学生,你们去年进了很多的学校做讲座,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大学生是你们最想要抓住的一个人群?
首先大学生的特点是,他们思维特别活跃,他们在网络上也愿意发声、分享,25 岁以上吧基本上他们就不怎么愿意分享了,看就看吧。第二个,他们也是潮流的设定者,最新潮的这些事儿是从他们这个人群中出来的。同时,这个人群中才会被潮流影响,25 岁以上基本上已经定型了,流行对他们没太多影响。
所以你们希望在这个阶段尽可能多地去与他们互动?
我们希望说,这群人是最活跃、最没有束缚,又非常强的独立意识,其实这个时候是创造力非常大的时候。那么把这群人的创造力激发起来,做出作品给大家,大家会很喜欢。
我们进校园有几个目的,一个是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观众,另外我们也希望去吸引很多人才。所有的内容创作的最终核心是人才,没有人才其他事什么都做不成。
过去一年,万合天宜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会怎么总结过去一年你们做的事?
去年是我们第一年把整个摊子铺大,连续出了几个新的剧,同时我们发现内容上面所有的事情都得我们自己来做,所以我们员工数在过去一年增长非常快。
公司快速扩张,节奏改变的时候往往也会暴露很多问题,过去一年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是什么?
非常多的问题。比如团队的人数是增加得很快,但是没有转化成足够的生产力。所以你会看到我们项目开发的速度不够快,当然好的一面是即使项目没成功,研发过程也是一个磨合团队积累经验的过程。
还有就是随着公司规模增加,管理团队厚度不够的问题很快暴露出来。我们的本意是希望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这当成个人事业的起点,但是实际上公司大了之后很多东西就会顾及不到。这也是我们接下去要解决的问题。
在产品方面呢,你们一直在尝试吸引更多的女性观众吧?
对的,从我们自己的产品定位和与外部合作伙伴合作两方面都在做。但是之前我们的核心编剧都是男的,做出来的几个戏都是偏男性,现在我们签了女性的导演和编剧,接下去下会做一些针对性的项目开发。
在游戏开发上似乎也不太成功。
是不太成功,那个时候我们的想法是速度快,快速推出,但是推出来之后发现无论从下载量还是收入上来说,都不尽人意。
原因是什么?
比较急功近利,只是换了层皮而已。后来我们去研究了一下,我们的做法和国内很多的 IP 项目做游戏一样,想的都是短期流量,马上变现,但是往往两三个月后就不能持续了。
所以我们现在改变了策略,开始与国内一些大的游戏厂商谈合作,希望可以把游戏做成长线的,因为现在手游也在向精品化方向发展了,深度对一个游戏还是很重要的。
那现在有推出游戏的时间表吗?
现在还没有,先要找到合适的,和我们理念相同的合作伙伴,然后一起来开发,可能研发周期就得一年。
现在的万合天宜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现在你们整个公司已经有 250 个人了,比半年前又多了 60、70 人。之前你说招人是最头疼的事,现在团队是不是逐渐完整了,过了大量招人的阶段了?
其实还没有,还会不断增加。我们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创作内容的平台。我们需要大量的创作人员,但这个创作人员实际上有一个成材率,还有一个培养时间,因为我们的这些人才说实话传统院校没有往这方面培养。
所以我们人才的来源简直五花八门,这些人到了公司以后等到他真正成为一个主笔来担当一个作品,可能还需要培养六个月到一年。还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的,可能每 5 个人只能出一个人。因为这个还要靠天赋,不是靠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
你们招人的时候最在意的是什么?
我们招人有个排序,第一我们还是看人品。(人品要怎么测呢?)其实你也测试不了,就是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看眼缘。我们管理层留下来的,就是人品要好。当然了,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公司要把每个人好的一面要激发出来,坏的一面压抑下去。
我们还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东西,做我们这个真的是一个很苦逼的东西。一个是苦逼,第二个是说你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有可能六个月到一年你没有做到好的项目,但你是不是有这个耐心,我就要等到我这个项目。像至尊玉(万合天宜核心创作作人员之一)就是从片场打板开始,他要说怎么老干这个事儿然后放弃了,后来不就没了嘛。
你们公司大部分都是 90 后,甚至有 95 后,他们在事业上会表现更加急躁一点吧?
是的。所以说耐心很重要。如果你只是冲着钱来的,你要兑现的,你趁早别来。因为这些人留也留不住,迟早要走的,我们一定要充满热情的那种人。还有就是他学习能力要强。他有很强的学习的能力,也许他不是干这个工作的,但他有灵性能学。经验其实放在第四位,有没有经验其实不重要,因为我们做的是新的东西,没经验反而没有束缚。
其实叫兽他说招人的时候很看重的一个东西是“网感”,你对互联网是不是熟悉。
对,网感这种东西其实就是灵性。你有没有这样的灵气,你是不是“阅片无数”。以前写文章要用典故,而我们做片子里面就用了大量的典故。而这些典故就都来自于网络。所以你如果没有网感,你无法写出这些典故来。你不是做事前临时去找的,而是要靠你的积累。
从团队来说,现在有没有哪一块是比较缺的?
创意这块还是很缺的。创意永远是缺的,因为有了更多的创意人才就可以做更多的项目研发。研发过程中又会发现,那个好像也是个好的项目,也需要研发。所以创意人员一直在缺。
我记得上次我们聊天,你说差不多签了有 30 个编剧导演,现在呢?
我不知道具体数字,但已经有 50-60 个了。
你们有计算过,要开发一个新项目需要投入多少人吗?
开发的话,一般都是2~3个编剧先写。然后制片人做产品的研发。说实话最后一系列的过程也蛮痛苦很多被毙掉的项目。
很多公司到你们这个阶段,收入、名气都上来以后,通常团队里一些人就开始有些想法,或者自己走或者被挖走。我也听说有不少人在挖你们的核心人员,但其实你们核心团队都还在,而且大家还像当初打鸡血一样干活,怎么保持团队稳定和士气,有特别的激励措施吗?
我们有意地把公司做成那种不是控制性的公司,不是说你就是螺丝钉,在你的位置上面做公司交派给你的任务就行了。我们希望每一个人成为小创意中心,在一个大环境中做自己的创意。
所以不管是我们管理层啊,还是导演编剧,你有新的项目就做,你有喜欢的项目就做,但你不去想别人,反正你追求就是这个。一旦做出来,各个收益方面就会更强,就会没问题。同时从管理方式上,大方向合伙人和核心团队大家一起商定,具体怎么做就由他们来定
从去年开始,叫兽、白客会去参加一些电影的首映礼、广告,参加综艺节目,客串电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增加曝光,不想他们只是互联网上面的明星。互联网就像早些年间的电视一样,电影总是看不上电视。慢慢你看电视已经聚拢了,之前我们谈网络红人,感觉也是不入流的。其实现在网络提供了一个出头的机会,但只是停留在网络上。所以我们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在各个场合,跨领域的发展。
就像 YouTube 上的明星可以影响好莱坞,影响时尚业。
是的,但是中国其实机会更大。因为好莱坞它其实是一个很成熟的体系,YouTube 上的明星挤不到里面去,因为那里已经太完善了。而在中国它几乎全是空的。还有很多大量的机会。所以当你从网络开始往上打完全是没问题。
所以你们也开始组建自己的艺人经纪部门,推一些新人。
对,艺人经纪也是我们的另一个重点。一个是内容,一个是人。
电影公司他们看万合天宜,他们最看重的还是它在新媒体和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最直接的就是叫兽他们在微博上的粉丝数。有没有想过怎么利用好这些优势?
这个还是让他自然一点,有些东西不能强迫。各自的性格还是各自的性格。我们希望他们还是一个鲜活的、活生生的形象。(不能像个营销号对吧?)营销还是偶尔为之,最重要的还是性格。
你会把哪些公司和产品当做你们的竞争对手?
我其实觉得我们竞争对手特别多,但是没有一个像我们做这样的规模的。各方面的竞争太多了,小的团队也可以对你们的内容产生竞争,但其实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都把盘子做大了。
还有传统影视行业的的电视剧公司也在做网剧。网络化的电视剧其实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因为(不同的产品)它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了。所以竞争对手真的很多,但我觉得像我们这种想法的不多,没有后面的一步步这样的布局。
怎么来看待你们和视频网站的这种关系?
就是合作关系。都是缺一不可的。他们需要好的内容,我们需要好的发行平台,大家在衍生的开发当中,也可以一起合作,包括我们和优酷在电影方面的合作。
但是话语权就不一样了,可能你们一开始是依附在一个平台上面,但现在已经和多个平台合作了。
也不是话语权的问题。因为他们是一个平台,平台就把平台的服务做好。对于我们单个内容来说,我们的话语权更强一点,但是他们是整个的平台,他们的话语权不在于单个内容,而是在整个平台上制定的规则上。
万合天宜如何赚钱
今年你们推了一部新剧《名侦探狄仁杰》,第一次比较高调用双平台(腾讯、优酷土豆)的模式,效果如何?
从百度指数来看它的效果比《万万》要好。双平台,确实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像腾讯不是我们原来的受众群。基本上看我们的剧都去优酷看,我们现在拓展了这样一个新的领域,腾讯其实有大量的推广资源。
腾讯那边有很多年轻人,受众群体和你们的目标群体挺符合的吧。
其实这群人同时也在优酷上,会有一个重叠。他看HBO的剧就会去腾讯看,因为腾讯花钱买了很多美剧,看万合天宜的剧他们去优酷看,所以现在其实是我们提供了多一个选择。
双平台也能增加广告吧,这个剧广告收入有多少?
比以前的任何一个剧都好。收入数字没法透露,但是我可以说,这个比《万万没想到》前两季都卖得好,而且它只是第一季。(《万万没想到》第二季的收入超过了 3000 万元)
在广告形式上,和前面有不同吗?
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一旦这个形式确定下来,我们还是希望这个形式有一定的延续性。要不然广告客户也要弄疯了。他刚熟悉了一个形式,老板已经懂这个形式了,忽然又来一个新的,老板又得学习。
所以我们就想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想做方式的突破。比如我们接下来在授权方面会做得更多一些。其实授权也不是什么新的,比如以前京东那个男人帮,它授权那些形象,都可以在京东的广告上去用。
我们要向剧外发展。我们现在正在谈,还没有确定下来。但是将来公司发展方向也是这个方向,我们的销售部门叫品牌合作部,广告只是第一层面,还有在产品方面的合作、授权方面的合作。
之前你们的广告主要还是游戏厂商,现在像《千钧一发》、《名侦探狄仁杰》里开始有像魅族、赶集网这些更大众的公司投进来了。是你们主动去开发的吗?
基本上都是他们找过来。他们看中的是这个剧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大多数还是具体项目的合作对吧?
是的,因为我们时间也不长,慢慢形成一些战略的合作。现在,有些除了广告以外,还有产品线的合作。现在不能说,但是一旦确定的话,就会有产品线的合作,以后每年会有一些固定的合作。
投资人对你们的现在的收入挺满意吧?
钱,我觉得这是一个结果,你把作品做好了,那大家钱就过来。但我们要想的是说,当我们把年轻人都聚过来之后,我们要想怎么把他们聚拢,怎么样提供更多的服务。这样其实给他们提供价值自然就挣钱了。
你们去年下半年完成了一笔融资。这笔钱主要是用来做什么?
主要是电影,今年我们要做社区。社区这一块儿是我们今年的重点。所以其实我们的重点一个叫 content,一个叫 community,一个叫 commerce。Content 我们已经在做,而且要做的更强,然后用内容去吸引人群,然后就积累一个社群。然后今年我们要把社区这个事儿做好,然后明年我们可能开始做无论是电商啊、游戏啊,怎么通过社区是兑现了。
原来好像没有中间那个环节对吧,是想直接从内容,跨到(钱)的部分,为什么现在又多了社区这一环?是觉得直接跨比较困难吗?
其实内容跨到(钱)可以做,但是基础还是不够扎实。当你的用户都是优酷和腾讯的用户,你对用户没有直接的接触,你不能去吸引用户,所以你们建立一个社区把他沉淀下来。当然我们不是要去取代发行平台,发行平台还是有很强大的发行能力的。其实我们做粉丝也好或者别的什么也好的社区,其实是想相互促进的。
你能大概介绍一下你们的社区项目吗?
我们现在万星人频道这个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个社区的雏形。社区无非就是一个基础设施,有一个产品,基于移动互联网。第二个你要有一个运营的编辑团队,到底什么放什么样的内容吸引什么样的人群,第三个就是你要生产。这几块我们都在布局。产品这一块儿先从微信公众号开始,我们做了4,5个月大概有 50 万的粉丝了。
之前你说希望能做成像 AWesomeness TV 这样的互联网频道,从我的理解来看,其实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了对吗?
对,频道是有一些局限的。因为你是在一个平台上提供的功能,但是你被平台是限制住的。它的基础设施是怎么样的,你只能做怎么样的。所以频道我们继续会做,但是会有点像我们的体验店,但是我们自己还会做我们的旗舰店,就是我们的社区项目。
如何解决公司变大后的管理问题
公司现在有 250 个人了,会担心把公司做得太重了吗?
其实是我们有意做重的。为什么做重,就是因为这个行业本身是不成熟的,不像传统的影视行业相对成熟。比如说你只要是个制作公司或者制片人制片主任,你就基本上都能搞定,所有的人都不用你养。
但我们不是,我们在新媒体影视行业中什么都没有,全部都得内化,内部培养。而且我们要求的反应速度要快,各个环节外包的话达不到那个反应速度。我们现在都是边拍边播,边拍边播在互联网上有个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迭代你的产品。这就要求你的中间生产周期压的很紧,找个如果外包的话肯定无法实现。
其实“边拍边播”本身就是一个竞争门槛。
是的,这个就是门槛,但是过程非常难。如果能够比别人早些解决,获得经验,其实就是我们的经验和优势。边拍边播对观众反馈是很快的,今天观众看这个角色不顺眼,我们就把他们写死了,然后明天观众又喜欢,把他写活了。
比如孔连顺和子墨的女装。
一开始也没太刻意,但是写着写着他就女的了。这个也是联网好玩的地方。
人和项目多了之后,各种各样的会议也越来越多了,会消耗很多时间。
对,这个没办法避免。因为沟通很重要。以前大家都坐在房间里面,吼一嗓子大家都能听见。现在就必须大家坐下来一起面对面沟通,这样才会达成很多沟通的目的。
我很好奇,为什么开会的时候白板上你都是写英文?
(笑)其实是我跟他们说,每个做管理的总监你们要去读 MBA,我们的人事总监刚刚到位,会给整个管理层进行培训,会给大家进行培训,还会有课程安排。
其实整个公司发展迅速的话,管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原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沟通到的,现在不是这样,不是每一个人都善于和总监沟通。但是我是希望大家能够公开的、坦承的去说,碰到问题就一起来解决。
我们的人事总监也是以前在花旗银行、渣打、NIKE、IBM 都做过,他有很多的工具可以教会大家,这样可以让管理上一个层次。
所以我的理解是,你们需要更多有大公司管理经验的人来提高整个团队的管理能力?
对的。250 个人的公司就很重了。像我们的财务总监是以前土豆的财务总监。CFO 是摩根大通的。这两方面真的是需要专业人士。他们也不能用以前的那些思维来做事,但是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就是我们怎样有规则的,既保持大家的灵活性,保持那种可控的混乱,混乱是一件好事,也不能让他失控。
万合天宜打算怎么拍电影
今年你们最重要的事情还是《万万没想到》的大电影吧,上个月香港电影节你们做了一个发布,现在项目进行到哪了?
在剧本磨合阶段,叫兽(“叫兽”易小星,万合天宜三个伙人之一)那边已经修改了 20 多个版本了,还在不断的调整,这个生产过程还是特别的痛苦的。同时我们也在接触不同的投资人,差不多是 5 月份,6月份开拍,然后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上映。
好像比之前预计的进度放慢了一点?是遇到很大困难吗?
也不是,其实我们还是想认认真真做部电影,做一部正规的喜剧片,不是网络段子的集合。所以并没有说要很赶时间很快就上。另一个我们要精挑细选各个的投资方,看他们各自手里有什么样的资源能够帮上这个电影,这些都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考虑。
年初上线的《万万没想到之千钧一发》,把故事时长拉到 30 分钟,其实是在为大电影做准备对吧。但是从观众反馈来说,似乎不是特别好,你们内部有讨论过吗?
这个是因为我们时间上比较仓库,整个剧本的创作到最后成片的时间非常短。当然叫兽也有意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看观众那个点能撑到多远,所以这个也埋了很多实验性在里面。
你认为观众真正想看的,关心的“点”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在互联网上做得还不错,是因为我们主创团队有非常强的观众洞察,他们洞察来自于哪里?一部分来自于数据,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直觉。这一块儿我觉得主创不停的历练,他们形成了这种洞察,对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然后他们去做,再遵循大电影的规律。
但是在电影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会不太一样,比如节奏不一样、故事形式不一样,观众看网剧和看电影需求和习惯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要请黄建新(《十月围城》、《智取威虎山》监制)来做监制,就是请他来把关。他本身阅读了大量的电影,本身总结了大量的规律。
说到监制,听说你们还拒绝了陈国富,是觉得他对于一个电影控制力太强吗?
称不上拒绝吧,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因为也没进行到那一步,只是初步的在谈,也谈了很多轮。最后没有合作成有各方面的原因,还是要看缘分吧。
有一种说法是,选对投资人可能比选对监制还要重要一些,这块你们怎么来挑选的,现在除了你们和优酷,还有哪些确定的投资人?
对,优酷肯定是的,其它的现在还不好透露。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我们找的投资方,肯定是除了钱之外,还是在某一方面有资源的,在某一方面(能为电影)保驾护航的,这一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整部电影的投资应该也不会太高吧,会在 5000 万以下吧?
投资不会太高的。
黄建新之前接受采访时说,《万万》系列有 20 亿播放量,如果每个人都来看,按 35 块钱一张票,得有多少票房啊。听上去期待挺高的,你怎么去评估这个电影的商业回报?
其实我们不是那么去计算,我们的核心粉丝群也就 100 万左右,你要做一部优秀的喜剧影片,让不知道万万没想到的人愿意来看。我们觉得我们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我们是不是能把那些人吸引过来。同时,我们不能让我们原来的粉丝一直在骂说,这个已经不是万万的风格了,也就是说你这个得有平衡。
就是一方面要保证万万本身的特色,比如说喜剧是我们的招牌;另外一方面还是想说想让它把品牌扩大到一个更加普遍的情况。
因为它作为一部电影的话,你已经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你必须对它的商业回报是有期待的。这么大的一个商业回报的时候,你必须要跳出你的粉丝群,必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喜剧电影。大家是因为你是一部喜剧电影爱上你,不是因为说你是万万的粉丝你来看。这个可能是一小部分。
之前也有许多网络上好的内容做成电影,用行业内很热的词叫 IP ,最后结果都不是太好,你觉得哪些教训是《万万》在做电影时可以吸取的?
我觉得最核心的是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就像我前面说的,就是怎么平衡你的粉丝和你需要吸引新的人。
其实像十万个冷笑话他们走出一条很好的路,但是它就到了一亿,我们就想,就是他粉丝看了也就这样。路人没进来。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让路人进来,但是又不能太过于冲淡你的主体核心(粉丝)。
还有一种思路你索性做一个正经的大的电影,比如你是动画片,你就做一个好的动画片,互联网我只是借力,借以前 IP 的力而已,并不是说我完全从以前的主体发展过来的。
互联网强调的是民主、开放,产品的快速生产和迭代,这似乎与传统影视创造规律是有所冲突的,怎么去协调这种矛盾?
是的,所有的内容产业都是这样的。所以实际上,最关键的不是速度,还是在于(对观众的洞察)。不用过分夸大互联网的作用,比如大数据什么的,不要过分夸大数据的作用,数据就是个参考。核心还是对观众的洞察,在于你能不能打动观众。
你们在网络剧上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广告有趣的露出形式,会不会把它移植到电影中去?
电影和网络剧还是不太一样的,它的商业模式是不一样的的,所以在网络剧上行的通得不一定在电影上行得通。观众们已经花钱进电影院看了,你再弄广告他就会烦。所以我们会用不同的方式,也会有广告什么的,但不一定是片内,这个还在研究当中。
除了电影,万合天宜今年还要做什么
除了大电影,今年你们还会做一些什么项目?
一个是我们之前几个剧的新一季,《报告老板》、《万万没想到》,另外我们会做一个《黄飞鸿》的新剧,民国题材,但不是把它当特别正经的黄飞鸿历史什么的,有点像狄仁杰的感觉那种,也是各种乱入。反正也是单元剧,但是也有连续剧情的。也是新人导演,新的编剧。所以我们就是持续不断去让新的编剧和导演不断出来。
你前面说到第二步是做社区,那从第二步延伸到第三步电商和游戏这块你们准备怎么做?
这些年轻人不管你提供怎样的服务,无论是虚拟的商品还是实际的商品,你是有大量的事情可以做。除了商品游戏本身的好坏之外,现在电商最缺的其实是流量。就是需要客流,实体店也是,电商也是,他们有就是花钱去买流量。而我们社区做好、内容做好了的话,就会有大量流量,这些流量是可以去变现的。这种变现我们是希望说对整个品牌是有加分的,不能简单消费卖个肉松饼之类的。
现在的社区你想象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形态呢? 微信公众号还是一个比较单向的输出。
说实话没想好,但就是觉得需要有。迟迟没有动手,一直都在微信上面做。其实没想好提供给观众什么核心价值。
你们现在都是自己开发内容,你们会尝试去买一些热门作品版权吗?
不,我们不会去玩那些钱的游戏。比如大家都去关注那个价格的话,就没意思了。大家都知道是金蛋的东西,你也抢不过阿里,抢不过其它那些大公司。我们会去签那些生蛋的鸡,也许他们下次生出的不是个金蛋。我们就看运气,万一他们生出个金蛋呢。我们会去培养一些年轻人,一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人。
但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期的一点。
我们不是很想做一个短期的东西。我们觉得做这个事情是产生长期价值的,我们就去做。我们做内容和社区的公司,都是非常长线的,不是靠钱砸出来的。我们的壁垒必须是靠钱砸不出的壁垒。如果被钱能冲垮的那就不是壁垒了,那些 BAT 一出钱随便就把你冲垮了。
好奇心日报会陆续关注这样一类公司:他们可能已经生存了一段时间,赢得相当的用户口碑以及行业话语权,但是它们还不能被称为大公司。这些保留创业气质但是又初具规模的公司,我们会看看它未来要做些什么,现在在思考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