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凭什么能力压北上广深,成全国最堵城市?
- 时间:
- 新闻详情
- 转载来源:车行易
重庆凭什么能力压北上广深,成全国最堵城市?...《重庆凭什么能力压北上广深,成全国最堵城市?》
我们知道,明星开演唱会,那场面都是人山人海,增加的交通运输量也难记其数。由高德地图数据统计得出,巨星周杰伦位居2019年明星堵神榜榜首。
而重庆作为众所周知的“堵城”,堪称堵城中的“周杰伦”——最堵!
重庆到底有多堵?
先来看一组直观的图片感受一下。
今日百度地图拥堵实时数据:
2019年的重庆交通:
2018年重庆交通:
2017年重庆交通:
提到拥堵,一定少不了重庆的身影。
这还不够,重庆已经是一个堵出国际的国内“堵城”了。
重庆为什么这么堵堵堵?
1、地形崎岖,山路多
重庆交通拥堵,与其特殊的山地城市格局有关。受制于地形的限制,既是跨江,又是穿山的,市区的道路普遍坡多路窄,无法做到像平原城市那样宽阔笔直,特别是作为城市交通大动脉的内环快速路,车流量不断增长,拥堵也加重。
网络上有一个关于在重庆使用导航的段子。
高德地图:欢迎使用高德地图,您已进入重庆市,由于地势复杂,接下来由百度地图为您导航。
百度地图:百度地图为您导航,前方右转有个本地人,请下车问一下路,本次导航结束,再见。
段子归段子,却是网友在重庆切身体会得出来的经验。重庆地势究竟有多复杂,看看“本地人”怎么说。
可见,“地势复杂”已成为堵城的基石。
2、重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不合理
此前,交通运输部发布了2019年1-7月各大城市客运总量,数据包含了公交车、出租车、轨道交通、轮渡等。数据显示,重庆城市客运总量排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一线城市之后,日均客流量是1211万人次,高居第四。
不过,重庆的轨道交通(含地铁、单轨)客运量排名就比较尴尬了。同期的重庆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是278万人次,占客运总量仅为23%,排名第十。
轨道运输量低,主要是源于主城核心区轨道交通建设明显滞后。据中规院西南分院胡林梳理,截至2017年底,主城核心区建成轨道线网密度仅为0.37公里/平方公里,建设完成度45%;站点500米覆盖率18%,明显低于北京、上海相同区域。
轨道承载的客流量不多,人们就会选择公交车与私家车出行。数据显示,2019年1-7月重庆公交日均客流量高达674万人次,仅次于北京的829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二。过多的公交车与私家车上路,致使主城早晚高峰期地面交通几近饱和,跨江桥梁、穿山隧道、商圈、交通枢纽周边等区域成为拥堵重灾区。
3、人口持续增长,汽车保有量增加
截至2019年6月,目前国内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只有三个:重庆 (3562.31万人)、上海(2418.34万人)、北京(2153.5万人)。
近12年,重庆持续保持人口增长20万以上,每年平均新增25.75万人,这说明随着重庆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回流到当地发展。
人口数量增长,汽车保有量也随之增加,这也是造成重庆“堵城”的原因之一。
重庆哪里最堵?
堵出名的重庆,究竟哪里最堵?由于重庆复杂的地势,有几类地方最容易拥堵,分别是:跨江桥梁、穿山隧道、商圈、交通枢纽周边。
此外,根据百度地图拥堵实时数据显示,内环快速、九龙园大道等为重庆最拥堵的公路。
毋庸置疑,早晚高峰肯定是拥堵的重灾时间段。实时数据显示,上午7:40-8:40,下午17:45-18:45,是重庆最为拥堵的时间段。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 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93898856@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猜您喜欢:
- 蚂蚁花呗用户可自主调整额度!还能设置消费提醒
- 2021年1月国产游戏版号下发腾讯、完美世界等在列
- Garmin佳明推出新表款“Lily”:瞄准女性市场
- 新德里抗体阳性率60%,接近自然免疫?
- 都说十二星座,怎么黄道上多了一个蛇夫座
- 金星“生命记号”或是一场乌龙?
- 给宇宙标准烛光“画像”打造超新星比较研究标尺
- 报告:AirPods在全球真无线蓝牙耳机市场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 1亿年前萤火虫就已学会发光抵御捕食者
- 新材料能在低温下将CO2转为资源
- 中外科学家发现宇宙最遥远原初星系团
- Facebook第四季度净利润112.19亿美元同比增长53%
- 拜登下令采购清洁能源车,使用无碳污染的电力
- 美国散户史诗级逼空:对冲基金溃败,被逼平仓"游戏驿站"
- 爱奇艺成立遍知教育龚宇:用"淘宝"逻辑做在线教育
- 贾跃亭回国有望?网传珠海国资20亿入股FF
- 哥斯拉、金刚身高成长史
- TikTok被永久禁止后,字节跳动正在印度裁员
- 外媒:Formlabs推出新型选择性激光烧结SLS3D打印机
- 为什么要编制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