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曾经风靡一时的B2B平台利用商户贡献内容,以此解决双方商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过现如今B2B的热潮已经成了低潮,B2B平台当中有很多UGC(指用户贡献内容)模式的成分在里面,它的消退从另一方面映射出UGC的坚挺时间不足。WIKI可以说是UGC里面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国内雷同WIKI的产品也依靠UGC模式风生水起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
曾经风靡一时的B2B平台利用商户贡献内容,以此解决双方商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过现如今B2B的热潮已经成了低潮,B2B平台当中有很多UGC(指用户贡献内容)模式的成分在里面,它的消退从另一方面映射出UGC的坚挺时间不足。
WIKI可以说是UGC里面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国内雷同WIKI的产品也依靠UGC模式风生水起。到了移动端,UGC模式的产品更多,如移动社交工具的公众平台、匿名社交、段子APP等,依靠大量内容用户贡献内容而获得了大量的用户量,甚至因此还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大量热钱涌向这些看不见未来,看不清盈利模式的平台上来。
UGC模式被平台玩坏了
UGC模式的一个根本是要有足够量级的用户,否则平台根本难以形成,最多也只能小打小闹,难以形成大风浪,但是真正有了大量用户,UGC又将要被平台玩坏了,似乎这是一个难解的局。
我们来看UGC平台的构成,首先需要大量用户,其次大量用户将内容贡献,当大量内容足够支撑平台的价值对更多用户输出的时候,平台基本构成。但是,拥有足够量级的用户以后,平台方可没那么好说话了。
UGC模式被平台玩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不公平的审判。当内容量足够以后,平台方为了控制内容质量,会对内容实行绝对控制。平台方扮演的是一个审判者的角色,所有的内容都得经过他们的“法眼”,否则将会被删除。作为一个覆盖到自然、科技、人文、历史、科技等的UGC平台,真的有那么多专家来确定内容的真假,内容的权威性吗?明显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失误”,那么对于底层贡献内容的这部分用户来说,是不公平的。(也许,在互联网上扯公平本就是一个扯淡的事情。)
2)盈利的困境。UGC模式的盈利模式要比商品交易以及广告模式等有明确盈利方式的互联网产品难得多,像百科、问答产品是很难直接有盈利方式,除了是被黑心的平台方挂满各种广告,其他还真没有啥好的盈利方式,像匿名社交应用就更难了。所以,为了改变盈利的困境,平台方会想尽一切方法来盈利,这个时候和最初打造UGC平台的初心已经背离了,很多甚至已经是抛弃了少量用户。
3)不必要的牺牲。直接封用户的账号是很多UGC平台壮大以后乐于见到的事情,并美其名曰是为了平台方能够更好的发展,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对于诺达平台方来说,一个小小的用户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了避免风险,直接全部“一棍子打死”,永久封号。很多人就被误伤在平台方的铁蹄之下,有些是不必要的牺牲。
用户的不确定性
用户是UGC模式构成最重要的元素,微博、微信、百科等都离不开用户。平台方将UGC模式玩坏是一方面,而底层用户也是保证UGC模式持续的另一大问题。
封号、恶意删除或修改、屡次拒绝,都有可能打消有多年贡献内容经验用户的积极性。人口红利是UGC平台能够壮大的因素之一,平台方不管用户的质量如何,只保证拥有多少用户,拥有多少粉丝,用户多少贡献的内容,用户是被“抛弃”的一方,这就造成了用户的不确定越来越多,平台上的用户流动非常强,这个时候,只要有同属性的平台方参与,用户很容易就流失到别的平台上去。
当UGC平台还不能制造收益的时候,彼此双方还能够很好的贡献出内容。但是一旦有收益的增添,底层用户肯定也不会放弃能够依靠UGC平台来牟利,这个时候,用户所贡献的内容和最初在平台上贡献的内容是有背离的。用户所贡献的内容质量已经不具有确定性了,是分不出好还是坏的。
推他的关闭,风靡一时的多个B2B平台下滑,包括不少原依靠UGC平台赖以生存的互联网公司,也都开始采用PGC模式,UGC的未来越来越看不清楚,虽然目前仍有不少创业者打算利用UGC模式成为下一个Facebook、twitter,大坑还将继续前行……
平台方壮大以后,底层用户的价值已经被消耗殆尽,彼时平台方再将其“抛弃”,用户越来越不受到平台方的重视,UGC模式似乎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如此之多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贡献的内容,成就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价值,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用户的内容只是成为平台前行的“垫脚石”,并最终会被堙没,想到这,你还会如此勤勤恳恳的更新吗?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