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业界动态

苹果/亚马逊都是如何引诱你花钱的

业界动态 2014-04-01 16:35:11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AS网站目录(www.adminso.com):苹果/亚马逊都是如何引诱你花钱的 随着行为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对于人们容易使自己落入精心设计的骗局的这种心理缺陷,我们有了更精确的说法。比如人们愿意买0.99元的东西,不买1.00元的东西,这种现象叫“左位效应”;有时人们会花钱办健身年卡却很少使用,这叫“乐观倾向”;有时该退货的东西不去退,这叫“购买后理性”

AS网站目录(www.adminso.com):苹果/亚马逊都是如何引诱花钱

随着行为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对于人们容易使自己落入精心设计的骗局的这种心理缺陷,我们有了更精确的说法。比如人们愿意买0.99元的东西,不买1.00元的东西,这种现象叫“左位效应”;有时人们会花钱办健身年卡却很少使用,这叫“乐观倾向”;有时该退货的东西不去退,这叫“购买后理性”。

一个古老的道理是,优秀的销售人员善于利用消费者的某些弱点。只不过在这个IT时代,他们都转移到了那些互联网巨头身上。

你也许会乐在其中,但在行为经济学家看来你正上当受骗。

亚马逊

埃里克・约翰逊和丹・戈德斯坦因曾经做了一个研究,他们向人们询问“你是否退出器官捐赠计划”,设计选项时,不是直接问“你是否愿意捐赠?”,而是问他们“你是否愿意退出器官捐赠计划?”,这一变化使支持捐赠的回答从40%上升到80%。这就是“预设”的力量。我们都明显倾向于做最不费力的选择。

对大多数人来说,亚马逊就是那个预设的选择,因为大家的信用卡号码和地址都在这个网站。如果我们问一下:在其他网重新输入信息省下的时间有多少价值?他们会说:没多少。但是,在作出购买决定的那一瞬间,我们并未细想,输入那些信息看上去太可怕了,结果还是选择了亚马逊。

亚马逊还用这种方法巧妙解决了运费问题,而运费对于许多顾客来讲都是心理障碍。第一,亚马逊的政策是25美元以上免运费。这导致许多只买一件商品的交易变成了一次买两件。消费者为了省运费,常常再买一本书或一张CD。更奇葩的是,亚马逊还规定运费一年79美元封顶,这样几乎消费者买的所有商品都免费2日送到。不过,这种方式使亚马逊买家消费的更多。原因有三个:

知道这一家免运费,消费者就不会去搜索另一家店。

一上亚马逊网,运费就不再是心理障碍,于是就屡次冲动购物。

因为已经付过运费,运费就成了沉没成本,消费者就想买更多东西摊薄成本。

Groupon――美版团购网站

Groupon之类的团购网站的惊人之处不在于它的海量折扣,而是这样一个事实:它把目标消费人群从便宜货的尴尬心理中解放出来了。假如调查Groupon用户如何看待剪下报纸上的折扣券去买东西,大部分用户一定是鄙视这种行为的。

其实,人们对折扣券的偏见是真实而广泛的。《消费者研究》杂志近期的一篇论文发现:人们把折扣券使用者身边的人看做穷人,那些使用折扣券的,就更不用说了。然而使用Groupon,大家就都认可,单单从Groupon这个名字上,就能看到这种认可。

在改变人们行为这方面,群体行为观念是一个有力的动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诺亚・戈德斯坦因几年前主持了一项研究,主题是如何鼓励酒店毛巾的重复使用。一次实验中,他们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提示牌:第一种,毛巾重复使用有益于环境的生态诉求,35%的顾客服从了所作的提示。第二种增加了社会因素:被请求参与活动的客人中,有75%的客人多次使用了毛巾。结果使服从提示的客人上升到了44%。

“时间限制”是它的另一利器,顾客只有一天时间决定是否购买折扣券,锁定折扣。一般来说,我们不买东西,也不会排除以后购买的可能,因为永远可以回去再买。但在团购网站,必须明确选择,你的选择就不是不买折扣,而是以后再也不能买。面临这样的抉择,顾客就会考虑如果不买,以后会有多么后悔,因为不想后悔,所以愿意现在就买。

Facebook

确切地说,我算不上Facebook一代,但我有Facebook账户。而且,我在大学里教的800个学生,几乎个个都迷恋Facebook,就连上课也在用。有几个学生告诉我,考试之前,他们会登录Facebook,然后把电脑递给一位朋友,让他修改密码,直到考试结束再把密码告诉他们。回顾Facebook的发展史,很明显,这家公司不断创新,挑战人们有限的自制力,这个特点使大家一次又一次回到Facebook。

Facebook的高明之处是它的留言板:这是一个我们可以发表言论的公共空间,其他人也可以添加意见。空间里,大家都是朋友,你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回应那些留言,评论别人给你的留言,然后再为别人写留言。

我们还想在留言板上展示自己。这就像我们经营管理自己的财产一样,财产也反映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学家山姆・格斯林的研究表明:想了解一个人,不一定非得花时间和他相处,通过了解他的财产可以了解得更多。留言板也一样,其实是自我的一个橱窗。大家都想要一个介于真实自我和想表现的自我之间的自我,这样大家就有动力不断监管和维护那个个人空间。

Facebook使人上瘾,也许还因为它用一种比较便宜的方式提高了我们的地位。当年,Facebook推出礼品服务时,人们纷纷提出质疑:有谁会花一美元买一个虚拟的礼物去送朋友呢?可是,这个服务推出的前10个月,就送出了2400万件礼物。因为我们既想装作慷慨大方,又想扮演收到很多礼物的人。从这两方面我们都得到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如果换算成一美元买多少地位,绝对物超所值。

苹果

如果你是苹果用户,你一定注意到了iTunes和App Store在购买过程中的一个现象,一般顾客会在几小时或几天后通过电子邮件收到发票,也许苹果是为了成批处理信用卡交易以减少交易费用。其实,这为公司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利益:因为这种延迟减少了经济学家所说的“付款之痛”。

假如我开了一家餐厅,同时假定一道20美元的菜20口吃完,一美元一口。然后我规定这样付钱:一口50美分,不吃的不给钱。这主意看起来不错,可是吃的乐趣何在呢?消费者宁可用传统方式付钱。因为如果消费和付款同时发生,我们就没那么开心了。App Store的交易就像吃一口菜付一次钱,在这种交易机制下,钱自动转出了你的信用卡,可是一段时间后你才收到发票,把消费和付款拆分为两个过程,减少了“付款之痛”。

虽然延迟收费带来了好处,但苹果公司在定价上犯了错误,卖得太便宜。有一种经济现象叫“价格固化”,意思是:买家为一个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受第一次定价的限制,一旦价格固定下来,就不能不受这种限制。苹果的应用程序都是花了许多功夫开发的,但在App Store,人们的心理预期价格是不超过4.99美元,而且多数应该是0.99美元。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对初次使用的人,不该让他们免费使用,即使只收10美分也好。因为免费是一个太大的诱惑,把消费者愿意付费购买的产品价格也拉了下来。

标签: 苹果 亚马逊 都是 如何 引诱 花钱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