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智能设备

在中国造电车,别加太多戏

智能设备 2023-02-14 11:07:30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你会买一台电动汽车吗?这个问题要是放在2021年,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踌躇不决,没法第一时间给出答案。但2022年,当中国人亲历了全球汽车工业电动化转型大浪的洗礼后再面对这道“难题”时,许多人的答案不仅斩钉截铁,且立场坚定:会,当然会



你会买一台电动汽车吗?

这个问题要是放在2021年,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踌躇不决,没法第一时间给出答案。但2022年,当中国人亲历了全球汽车工业电动化转型大浪的洗礼后再面对这道“难题”时,许多人的答案不仅斩钉截铁,且立场坚定:

会,当然会。

不撒谎的销量数据给出了证明:据公安部交强险数据,2022年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终端销量523.3万台,同比增长79.8%。其中纯电动车终端销量397.4万台,同比增长66.8%。来自乘联会的数字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27.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所明确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

这意味着,2022年中国市场每卖出4台新车,就有至少1台是新能源车。不断飙升的渗透率,让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的看法,已经从初阶认知阶段,逐渐过渡到高度认可阶段。

以前的态度是“还是买油车”,现在是“谁还买油车”。

在新能源市场狂飙突进的过程中,来自大小车企、各种形态的电动汽车应势而生:有的走“画饼”路线,先用无比美好的未来出行图景把你口袋里的钱诓出来,再把这笔钱投给研发部门,至于用户什么时候能体验,别问,问就是OTA;有的走“堆料”路线,世界上什么硬件最先进,就掷重金买过来装在车上,管它到底能不能真正起效;还有的路径更简便,直接把家里的“彩电、冰箱、大沙发”平移到车内,再套个长得差不多的车壳,齐活儿了。

数量繁多的“智能电动车”让我们见识到了新时代汽车制造工业的百花齐放,但喧哗散去,回归理性,总觉得这些打着智能旗号,动辄“颠覆行业”的电动车,有种“把钱花在刀把上”的拧巴感。

不是说刀把不重要,但用来砍瓜切菜的,毕竟是刀刃。

怎么才能不拧巴

受从互联网土壤中成长而起的造车新势力影响,近几年中国市场新出现的电动汽车,鲜少将安全、品质、驾驶、操控等“老传统”放在讨论列表上,取而代之的是把焦点对准了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等“新把戏”。

往车里多加几块屏幕无可厚非,但用户买一台车的初衷是拿来开的,结果你跟他说车开起来怎么样无法保证,但这块屏幕肯定一点不卡。这就是典型的用户需求和现有产品出现了错配,买车的人觉得不拧巴才怪。

所以,顺应舆论风向或许可以在打嘴仗上占优,但打动用户的核心还得是足够过硬的产品。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智能电动车,第一主体是汽车。而一台汽车,最基础的品质就是:开起来扎实,用起来安全。

扎实和安全或许看起来不如智能和网联耀眼抢眼,但却是最考验一家车企功夫的地方,在通往安全和扎实的道路上,一蹴而就的捷径是不存在的,只有一天天苦心修炼,耐心积累,才有可能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到通关心法。



而这,正是像大众这样老牌传统车企依靠多年造车经验,积淀下的优势。

先来看“安全”。

近年来,电动汽车自燃、失控、失火等案例屡见不鲜。据此前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共发生火灾事故640起,平均每日火灾事故超7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事故8.8%的平均增幅。

作为一台电动汽车上价格最高的单体零件,电池包是整车正常运转的核心,也是整车安全的守门员。在中国,电池系统的检测基准线是国标,通过国标检测的电池系统可以出厂。但仅仅越过及格线,对大众这样活在“德国高等级标准”里的车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在电池系统检测项目上,国标有50多项,大众有300多项,可以说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大众测不到”。长时间水浸、火烧、盐雾喷射等颗粒度极细的测试,覆盖了温度冲击、化学腐蚀、极端碰撞等几乎所有行车中可能碰见的复杂场景,对用户来说,这些场景或许在整个用车周期中都遇不到,但大众的想法是,一旦用户不幸遇上了,要保证车辆电池不会出现故障,更不能自燃。

除了测试项目数量多于国标,在测试标准上,大众也极尽可能地“蹂躏”电池包。比如暴雨后路面积水,电动汽车需要短暂涉水而过,这种情况下,电池包会整体浸泡在成分不明的积水中,若发生漏电,后果不堪设想。国标的要求是30分钟涉水1米,大众维持了涉水1米的高度,但将浸泡时间延迟到了24小时,也就是整整一天。再比如,冲击测试中,国标的要求是28G加速度,但大众的电池包能抗住60G加速度的冲击。

平铺在底盘上的电池包,成为了车身整体结构的一部分。电池包下壳体是坚固的铝制型材制成,提升车身刚性。上壳体采用专为中国市场“高定”的钢制型材,提供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和人员保护能力。中国市场的电池包安全标准,是大众ID.家族在全球最高的安全标准。

同样高水准的,还有大众的碰撞测试标准。首先,全车采用高强度材料,关键部位使用抗拉强度超过1,200兆帕的超高强度热成型钢,座椅下方横梁的强度超过1,900兆帕,既能减少碰撞时对乘员舱的入侵,还能为座位下的电池包提供额外防护。其次,为应对侧面碰撞带来的电池包形变,大众还在车身下侧门槛内加装特殊铝制型材,进一步强化车身结构,为电池包提供足够的缓冲带。



在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测试中,ID.4 X在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车外行人和辅助安全四个大项上取得全优秀(G)评价成绩,是中保研历史上第一款全优秀(G)成绩的车型。在海外,ID.4获得过欧洲ENCAP五星安全评价、美国IIHS最高安全评级。

说句不夸张的,就算是“陆地坦克”看见大众ID.系列,也得想办法绕路走。

再来看“扎实”。

安全之外,电动汽车还有一个槽点,就是“续航”。每到长假,开电动汽车喜滋滋返乡的人,反手被“电动爹”丢在半路的新闻层出不穷。

开不到家,并不是因为电动汽车官方续航不够长,而是因为车企采用根据电量等比例换算里程的续航算法,导致续航惯性虚标,相信了表显续航的用户,最终不得不打电话叫拖车才能顺利返乡。

大众ID.家族拒绝了这种“续航欢乐表”,改用基于车主行驶习惯大数据的智能计算法,提供更贴近实际的续航里程参考,以至于部分场景下出现“反向虚标”,越开续航越多的情况。

“真·续航”的背后,是大众高效而智能的BMS(电池管理系统),这套BMS具有高精度参数监测、关键状态估计和单体均衡等功能。通过监控电池单体的温度,确保电池工作于正常的温度区间,避免电池出现热失控的危险失效场景。这套BMS在单体电池的热均衡性能上,能做到所有电芯温度保持在上下2℃差异以内。

充放电过程中,动力电池的温度变化极为迅速,BMS热管理功能有效监控电池温度变化,在必要场景下启动过温保护策略,保证电池安全工作,有效的热管理能够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车辆因热失控或电失控带来的风险。



在智能、网联体验带来的新鲜劲儿过后,成熟用户还是选择回归理性,买一台安全扎实,不担心半路会自说自话OTA的电动车,比什么都强。

大众ID.家族车型去年的销量,就是电动车消费趋势变化的最佳佐证:全年总交付14.31万台,比2021年增长102.9%,在中国纯电汽车销量排行中名列前十。ID.4和ID.6分别在紧凑型及中大型纯电SUV细分市场排名第三。

转过身的大象,学会了小跳

和燃油车时代不同,中国用户可以算是电动车时代,世界范围内最难伺候的消费者,他们跳过了“既要又要”的中级阶段,直接进入了“我全都要”的终极阶段。

颜值、设计、科技、豪华、品牌、扎眼、续航、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但凡市面上出现的最新技术,都要以最快速度安排到车上。

这种180度手刹掉头式的购车诉求变化,起初打了大众一个措手不及:曾经觉得车上有个屏幕就很高级的中国人,怎么一下子开始关心菜单逻辑和智能水平了。关键这帮用户不仅研究智能,还给研究透了。

所以大众按照当时思维向中国投放的ID.3和ID.4,不掉进智能体验的深坑里才怪。不是大众搞不定智能,是时间不够。好在,大众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反馈,在清晰了解中国用户对智能体验的苛刻标准之后,迅速迭代了软件,解决了ID.电动车家族最大的产品痛点。

当软件短板被补齐,大众ID.家族在智能体验这件事上,也可以挺直腰板了。



智能驾驶上,大众ID.家族搭载的IQ. Drive智驾管家融合了可在0-160公里速域内开启的ACC(自适应巡航)+ LCC(车道居中辅助)+ AR-HUD + 导航,即Travel Assist 全速域驾驶辅助系统,满足城市通勤和高速路况,缓解长时间驾驶压力。

IQ.智能导视,将导航、巡航、车道保持以及与前车距离等关键指示信息与道路进行实景融合,驾驶员只需按照指示标识就能够直观看到关键行驶信息,无需转移驾驶的注意力。IQ.灯光精灵作则通过前风挡玻璃下的一条彩色灯带,用不同的颜色和流动等互动方式为驾驶者带来直观的信息反馈。

IQ. Light灵眸矩阵通过智能化控制可自动调整远光,并提供10种不同的照明形式,满足自身用灯需求的同时降低对其他车辆视线的干扰。IQ.泊车管家、IQ. 360全景能够有效提升停车、复杂路况行车时的便捷度和安全性;而IQ.智慧车联和IQ.语音精灵,则能够帮助驾驶员在不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下即完成导航、音乐、空调等调整。

大众IQ.科技虽然没有参与当下时髦的“硬件卷王竞赛”,但最终交付出了一套闭环完整,功能多样,人人可用的普世性科技体验。

这说明,大象转身的确慢,可一旦转过身,巨大身躯所产生的破坏力,并不比转身之前小。更不用说,大众这头机灵的大象,还一边转身,一边学会了小跳。



第一步小跳,是导入“纯电帕萨特”ID. 7,抢占纯电轿车市场。这台基于MEB平台打造的纯电三厢轿车已经完成亮相,将于2023年首先在中国实现量产,会有不少智能体验的提升,比如全新的 15 英寸显示屏,全新显示和交互界面。通过语音方式,ID. 7可以启动空调系统的多项独特功能。当用户说:“你好大众,我感到手冷!”ID.7就会启动方向盘加热功能,与此同时,自动将热风吹向手部区域。

第二步小跳,是升级平台。未来几年,大众汽车将把现有MEB平台升级为MEB+平台,首先在布局上,电机、副车架等结构会更紧凑,预留更多空间来放置电池,提升续航。其次,在电芯上,MEB+平台将会采用新一代的单位电芯(Unit Cell)结构,用不同电芯化学成分和成组技术实现更高能量密度。最终MEB+平台有三方面提升:续航里程700公里;支持200千瓦快充;自动驾驶功能落地。

写在最后

汽车圈有这样一种说法:欧洲人是用燃油车视角看电动车,中国人是用互联网视角看电动车,两种视角出发点不同,视线落地也不同。

在电动车普及的早期阶段,视角上的差别的确存在。中国人会把电动化和智能化直接划上等号,但欧洲人认为电动车无非是动力总成的一次更迭,两者相差了一个互联网代际。完成度很高的大众ID.系列电动车在欧洲上市即卖爆,但在中国却先进入了一段蛰伏期。

如今,中国人对电动车的理解度过了混沌的开荒初期,进入了“去伪存真”的新周期,像大众ID.系列这样具备创新功能的同时,还保留了传统车企品格的电动车受到追捧,也是情理之中。

毕竟大家都知道“把钱花在刀把上”没意义,花在刀刃上才正确。

标签: 中国 电车 别加 太多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