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中欧创业营:引爆“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 2014-04-01 05:08:47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王立伟 戴一苇马佳佳的PPT,赫畅的众筹学费文件,有着陈第、雕爷、申音等名字的第一批录取名单……马年春节前,微信朋友圈里几乎时刻都能刷到这些内容,甚至到了“审美疲劳”的程度。大胆出位的表达,颠覆传统的创新,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的校友们,那些商业管理精英,都惊呼中欧创业营为何招来如此多的“奇葩”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和他们即将进入的中欧创业营,瞬间被 “架到”了“互联网思维”的引爆点上

王立伟 戴一苇

马佳佳的PPT,赫畅的众筹学费文件,有着陈第、雕爷、申音等名字的第一批录取名单……马年春节前,微信朋友圈里几乎时刻都能刷到这些内容,甚至到了“审美疲劳”的程度。大胆出位的表达,颠覆传统的创新,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下称“中欧”)的校友们,那些商业管理精英,都惊呼中欧创业营为何招来如此多的“奇葩”创业者?

这些创业者,和他们即将进入的中欧创业营,瞬间被 “架到”了“互联网思维”的引爆点上。

中欧创业营是谁做的?在公众视线消失了两年多的前酷六创始人李善友出现了,现在,他的身份是中欧创业学兼职教授。

没有博士学位的创业学教授

将酷六卖给盛大并且加入后者刚过百日,李善友离开。履历上有过高阶职业经理人的经历,也有过创业者的经历,李善友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定位在了职业投资人上。

看似顺理成章的计划并没有顺利进行下去。约翰・奎尔奇教授邀请他见面,打乱了那个计划。

加盟中欧仅一个月有余的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奎尔奇,此前曾经担任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再之前是伦敦商学院院长。作为全球商学院“系统”里闻名的管理创新者,奎尔奇的声望来自于他对最佳教授的执着发掘和对最佳实践的大胆实验。

奎尔奇试图将多年前在伦敦商学院的成功案例带到中欧,他起用了一位前创业者组建伦敦商学院创业中心获得成功,时至今日,这家创业中心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起初,李善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另一条跑道中。他曾在中欧的校园里度过了两年的学习时光,每个月四天密集的课程,最终取得了EMBA学位。

偶尔他会和朋友们谈及自己希望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尽管他自己并不相信有实现的可能性。中欧市场营销学教授周东生博士却记得,并且向奎尔奇推荐了李善友。

不是行政职务,偏重创业实践,没有收入指标,加上“不需要博士学位”――最后这个理由,成为奎尔奇说服李善友的杀手锏。要知道,这是特权中的特权,意味着决策者的决心。

实际上,在这之前,奎尔奇已经获得了克隆伦敦商学院成功经验的“特许”,中欧的中方院长朱晓明教授,决意要建一个更偏重实践的创业中心――正是后者力邀奎尔奇进入中欧。

李善友入职中欧后,先去了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商学院,这是美国两所做创业教育做得最好的商学院。前者的培训覆盖商业模式到企业上市之间的所有实战技巧;后者则围绕培育创业精神,将创业课程与每个学院的专业方向相结合。再去了IESE,这家商学院与中欧渊源颇深,在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上的研究颇有建树。

“打造教创业学教得最好的中国商学院”,在这个目标逐渐清晰之后,李善友打算做一个名为“中欧创业营”的创业者培训计划。但他面对的是一些现实问题,最紧迫的是教谁?教什么?

寻找这个时代创业者的痛点

李善友把自己创业时的痛点一一摆在面前,“创业精神是不能培训出来的,但是创业者的管理水平是可以提高的,创业者的视野也是需要提升的,创业者的心境更是需要分享的。”

不对商学院的在校学生讲创业课,而是发现这个时代最好的创业者,把他们聚拢在一起,陪伴他们共同成长。确定了教谁之后,李善友开始在中欧宣讲,并用自己的微博当作营销工具,第一期49名学生很快招满了。营员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1.16亿元人民币,平均融资规模为5700万元人民币,平均年龄为39岁,平均员工人数为300人,平均创业年限为6年。有意思的是,读了一个项目再读一个项目的“商学院回头客”比例颇大,32%为中欧校友。

第一期的课程设计,是拼盘式的。李善友并不讳言,“到第二年才搞清楚要弄什么。”

不过,“把一生人脉都筛选了一遍”的李善友,并没有让学生们失望,季琦、江南春、沈南鹏、邓锋、蔡明泼、吴晓波、黄怒波、童世豪、周鸿t、古永锵、冯仑、郭广昌、张涛、王石……李善友选择的标准,是有“温度感”的大佬。

他们被要求不励志、不讲管理。凡是涉及到MBA教的内容,或者管理技巧、投资对接,统统去掉。

除了自己授课,其余的时间,李善友会在中欧经典的环形教室里找一个位置,从头到尾听完每一位讲者的授课。他并不避讳谈自己的边摸索边实践,2013年第二期创业营开营前,他才将教什么弄得清清楚楚。李寻找的路径,仍然是拷问曾经的自己,创业者最大的痛点,到底是什么?

“你以为你见得够多”,他用叉子在自己面前的一小盘蔬菜沙拉里挑了两片菜叶,他把那些自视颇高的创业者的心态也摊在面前,“解决它的只有一点――颠覆性创新”。结合时代背景,中欧创业营最后聚焦到“移动互联网的颠覆式创新”。

这个点,触发了两个方向,其一是互联网思维,其二是颠覆性创新。“你可以说,互联网思维是正在发生的颠覆性创新。”

极致化之后的水到渠成

中欧创业营把互联网思维用到了极致,一是产品,一是社群。

学员就是产品,产品能不能合格甚至超水平出厂,取决于课程,课程迭代的时间,堪称互联网速度――一个月,其间随时调整。因为太过追求完美,惊险的状况一再发生,两个月一次的课程,有时候还有一个星期开课,讲者却还是空缺状态。

商业世界里的创新发生在哪里,谁是最接近创新的人(也即最有温度感的人),他们能不能来中欧创业营讲课?李善友宁愿等待到最后一刻,等到最合适的讲者。比如,去年7月的案例可以说明李善友的策略,那个月,组织创新的课程讲者是搜狗CEO王小川,腾讯刚刚宣布4.48亿美元投资搜狗。

“思想特别新”的一类人,中欧创业营也大胆使用,比如敢于谈性在社交媒体上聚拢大量粉丝的“90后”情趣用品体验店店主马佳佳。不过,马佳佳作为讲者在中欧创业营上课,此后成为风靡一时的话题人物。之前,李善友毙掉了她的第一版PPT,理由是“太保守”。

李善友本人则在讲授互联网思维这一课时,大量引用了畅销科幻小说《三体》中的理论。

“新”让课程变得有血有肉,骨架当然也不能忽视。用于支撑的,是三本书中的理论,在中欧创业营,《创新者的窘境》、《精益创业》、《定位》是创业者们的“圣经”。这远远不够,李善友还在寻找更多能做支撑的经典理论,目前他最焦虑的是组织创新模块。“大时代变化下组织需要巨大的创新,上升到学术上,没有。”

社群则代表着互联网思维的另一个维度,一旦社群运营成功,意味着互联网思维真正落地。

最初,中欧创业营的学生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创业者中不太一样的一群,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社群,但人们之间交流互动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峰值。第三期招生时,一群创业营的学生在微信群里热烈地讨论,竟然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模式――众筹学费。在学生们看来,众筹有其合理性,既然你鼓吹或者希望鼓吹自己是“互联网思维的信徒”,你有没有拿得出手的实践?你能不能尽可能大地影响你所在的社群?

众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力,让中欧创业营的社群价值几乎达到了峰值,李善友迅速在课程表里增加了“建立个人社群”的个人课题,学生们被要求经营社群,与粉丝互动,与业务/产品结合。

少数的几次,李善友会提及发现并陪伴这个时代1000个最好的创业者成长的目标,当被人进一步解读为中欧正在划定一个对中国商业或者未来商业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群时,他会少有地纠正道:“意思的确是这样,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宏大的话。”

将中欧创业营视作自己人生的又一次创业的李善友,太清楚突如其来的失败让多少循规蹈矩灰飞烟灭,他相信的是,坚持基本面,将眼前的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不断地进行创新,就会顺其自然地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下一步发生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标签: 中欧 创业 引爆 互联网思维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