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游戏 >> 游戏资讯

2022年,就连人工培育的脑细胞也会打游戏了

游戏资讯 2022-10-21 14:49:31 转载来源: 游民星空

脑细胞也要打游戏玩家群体的扩张已经势不可挡,并且如今这一趋势不只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种族上。人类统治游戏的历史似乎即将一去不复返了,人工智能和经过科学家训练的动物们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脑细胞也要打游戏

玩家群体的扩张已经势不可挡,并且如今这一趋势不只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种族上。

人类统治游戏的历史似乎即将一去不复返了,人工智能和经过科学家训练的动物们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就连培养皿里的一团脑细胞,也在科学家们的教导下学会打游戏了,并且这一壮举刷新了对玩家大脑“硬件要求”的最低配置——80万个脑细胞,类似于一只大黄蜂的大脑。

这位刚刚入局的新玩家名为Dishbrain,住在澳大利亚一家实验室的玻璃小盘里,它听不到声音,看不见画面,也没有用来操作摇杆的手脚,严格来说它不过是个人类依照进化了几百万年的大脑所做出的拙劣仿制品。

如今,它向电子游戏《Pong》发起了挑战。


《Pong》是一个玩法简单却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游戏,整个电子游戏行业发源于此;而这些脑细胞在学习游玩这款游戏的过程中,也肩负着一项同样重要的使命——帮助人类认识大脑是怎么运作的。

当然,前提是科学家能让这团细胞知道屏幕上的球在哪。

脑细胞虽然听不懂人话,但能感受到电流的刺激,因此科学家将芯片放到脑细胞的培养皿中,通过将游戏画面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告知这团脑细胞球与球拍之间的相对方位和距离,并根据神经元一些特定的反应来控制球拍上下移动。


芯片上的黑条反应该区域的放电情况

同时,科学家会用电刺激告知脑细胞接球的结果,如果接住球就给正反馈,没接住就进行负反馈,这种训练方法的底层逻辑类似于一手萝卜一手大棒的驯兽员。

然而就像被训练的动物一样,这团脑细胞不仅从这些电刺激中找到了规律,还学会了如何控制球拍,接球的成功率也与日俱增,它不仅学会了玩《Pong》,甚至在5分钟之内的学习效率比一些人工智能算法还要高。


培养皿中的Dishbrain

这早就不是游戏第一次作为研究工具出现在科研领域中了,而对于在学术圈之外吃瓜的广大玩家而言,科学家们似乎很喜欢在扩大玩家群体上整一些狠活出来,教人工智能打星际、DOTA自不必说,不时还会有像装着脑机接口的猴子、用鼻子拨摇杆的猪等动物出来刷存在感,如今连完整大脑都没有的细胞都加入了游戏玩家的行列.......


难道是游戏在科研领域的运用已经如此普及,亦或者这是科学家们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整活?

实验室中的游戏

用游戏搞科研在几年前的确是个能让人侧目的噱头,有些业内人士也并不避讳这一点,但游戏本身的一些特性的确让它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比如说近些年已经逐渐走入实用化的人工智能。

前些年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对决经常集中在各种游戏上,从国际象棋、围棋到星际、DOTA,AI可以说是赢麻了。但问题在于,一个在游戏上无往而不利的AI,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前景。


哪怕AI在游戏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AI之间的比赛也很难给人类带来观赏性,玩家也很难从跟全方面碾压自己的AI对战中找到乐趣,至少它们带来的直接价值并不能与其高昂的成本相提并论。

实际上,训练人工智能打游戏是科学家在研制过程中检查其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因为游戏能提供一个直观且可以量化的标准,以分数或者胜率的形式衡量AI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并且可以很方便地与人类的智能相互比较。


而人类贪玩的天性也使游戏的确成为了一把合格的智力标尺,《Pong》就是这把尺子的零刻度线,意味着游戏所能检测的最低水平智力,只要跨过了这个门槛,就可以从人类丰富的游戏经历中找到从易到难的各种游戏来衡量AI当前的发展水平。

AI在围棋、电竞等项目上发动人机大战之前,也是从《打砖块》、《太空侵略者》等游戏中一路打怪升级,经过研究人员不断升级迭代、优化算法,探索过多种技术路线之后,才诞生了AlphaGo这样能够战胜人类的AI。


与此同时,神经科学领域也不时能看到游戏在研究中大显身手,并且他们不仅也会用游戏来检测各种动物的智力,还会用游戏来模拟实验室中难以达成的环境。

早在2009年,科学家就已经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观测动物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但当时这个仪器的局限在于无法在动物跑动时跟踪那些科学家想要观测的神经元,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们给用来做实验的小老鼠量身定做做了一个全景式VR影院。


在这个VR影院中,老鼠头部被固定在一个金属头盔里供科学家观测,它脚下是一个充当多向跑步机的圆球,一个通过《雷神之锤2》编辑器定制的虚拟迷宫通过投影仪将游戏画面打在一个特制的半包围曲面屏上,这个待遇可谓是极尽奢华。

并且神经科学对于游戏的涉猎不止于将其作为一种实验工具,他们还在研究一个游戏领域的终极命题:“玩游戏有什么意义”。

即使动物中,玩耍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并且我们经常将这种游戏行为当做对未来捕猎、躲避天敌等行为的一种学习和模仿,但如今一些研究证明这似乎是一种误解。

科学家曾基于游戏与学习相关的猜想设计过一个实验,在老鼠出生时就用手术切除其大脑皮层中用于学习的部分,这只老鼠存活下来后虽然的确更傻更呆了,但仍然会和同伴一起游戏,并且在玩耍时与正常老鼠无异。


而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与游戏行为相关的大脑回路在解剖学上位于大脑与生存和本能相关的部分,而人类大脑这部分的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并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游戏并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行为。

除了专业对口的科学家,这个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没有太多意义,但对于对打游戏这件事上与父母从小辩到大的我来说,这意味着我失去了一条有力的论据。

与弹琴、踢球相比,既不能陶冶情操也不能强身健体的电子游戏似乎是个不太拿得出手的爱好,因此我一度想要向父母证明游戏不只是为了娱乐,以此来赋予自己打游戏某种正当性。

然而有没有一种可能,游戏并不需要被赋予什么意义。

游戏的“意义”

“玩游戏,就是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

这是一本名为《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奇书给游戏的定义,这句话在提出后的多年来一直饱受争议,不过在我看来,它的确有其精辟之处。


生活中充满了必须要克服的障碍,房租水电、柴米油盐皆在此列,我们选择面对这些问题并非是真的自愿,而是因为我们受制于需要进食的肉体凡胎,无从逃避。

游戏是玩家自愿去克服一个不必要的困难,这似乎很容易证伪,因为在当今的电子游戏中给玩家提供了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奖励,但当我们一定要拿到这些奖励,并为之绞尽脑汁、疲于奔命时,这又与上班有什么区别呢?


游戏通行证经常会让我产生一种花了钱还要打工的感觉

这个对游戏的定义看上去有点唯心主义的意思,似乎游戏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同样的事物可以因为个人的一念之差而在游戏和工作之间反复切换。

比如大家经常幻想着能靠打游戏赚钱多是一件美事,但要真的以打游戏为生的话,我们是否还能像之前一样将之视为一场游戏呢?

或许游戏能够带给我们快乐的根本,正是由于它不带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也没有什么外界赋予的那么多意义——只是因为我们喜欢游戏而已。

标签: 2022年 就连 人工 培育 脑细胞 也会 游戏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