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这两个概念源于马云,2013年6月21日他在媒体发表文章称:“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金融行业也需要搅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进来进行变革
王鹏虎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这两个概念源于马云,2013年6月21日他在媒体发表文章称:“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金融行业也需要搅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进来进行变革。”
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庞大的客户数据,开始逐步渗透到金融领域:首先是支付,接着是贷款和理财,最后是存款,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进入到供应链金融、保理等业务领域。
互联网企业与银行的竞合关系
当前,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能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视而不见,认为它无足轻重;但同时大多数银行也不会据此认为银行在互联网企业面前会毫无作为,应该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互联网企业与银行的优劣势对比及竞合关系。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哪里?
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其没有传统银行所受的监管限制,它可以打无规则的游戏;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基因和草根属性,又使其具有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同时,互联网企业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甚至体验高于安全。还有一点,互联网企业没有历史负担,它可以把从金融服务获得收入全部给予客户,甚至把其他收入贴补给客户,而银行作为传统金融行业的既得利益者,长期依靠利差和服务收入,且背负“暴利”的道德指责。
互联网企业的劣势也很明显。没有金融牌照,不受监管,所以也不受保护;需要对接金融机构的资产;同时,技术安全和资金安全的保障都比较低。此外,流动性管理方面,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考验。
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相比,优劣势正好颠倒。银行拥有合法的金融牌照,受法律的保护,有严格的风险管理,尤其擅长流动性的管理,注重安全和声誉,拥有大量客户的信任。同时,传统银行还具有非常完整的产品线,特别是资产业务,比如“宝宝们”最终还得依靠投资银行协议存款来获取收益。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恰恰是银行的劣势:受到严格的监管限制,缺乏创新的动力,对市场的反应比较慢、不灵活,对客户体验的重视不够,还有历史负担和既得利益对银行的束缚。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给市场和投资者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然而,个人并不认同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未来不是互联网企业变成金融机构(当然不排除将来有一部分会成为金融机构),而是金融机构变成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变革的力量,尤其在推动银行销售和服务渠道、以及银行和客户之间交互方式改变方面,其意义是革命性的。互联网技术脱媒以及去中介化的功能,整体降低了交易成本,扁平化的管理也有助于效率的提升。
冷静思考之下,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互联网在渠道意义上挑战传统的银行和资本市场,但在产品结构和产品设计上跟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等所经营的产品没有区别。金融的本质没变,还是交易各方的跨期价值交换,是信用的交换。金融产品本质是确定的现金流和不确定的现金流的一种跨期交换,这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改变;金融机构对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三性平衡的原则并没有任何的改变;一切金融产品的收益都需要底层基础资产的支撑,这一点也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更多是一种竞合关系,有竞争,有相互的渗透与反渗透,但是也有合作的空间。
以业务维度划分:银行负债、资产、中间三大业务,互联网企业更擅长支付服务和吸收负债;而以批发和零售维度划分,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零售市场。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好地帮助银行做好负债端的业务,银行则可以把精力重点放在资产端业务。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风险经营,主要体现就是资产端,核心是风险资产定价水平。余额宝们不会革掉银行的命,只会帮助银行做他们真正应该做的事。同时,批发领域需要的资金量巨大,更需要一种安全和信誉,所以B2B领域仍然是传统银行的优势领域。
未来可不可以把互联网企业变成传统金融机构的前端、销售渠道,让它去导流、去完成社会闲散资金的聚集;而银行在后端专心做资产业务,特别是大资产业务、大中型的公司金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
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三种模式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外部经营环境的巨变,资本监管、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技术进步,这四大趋势代表着银行业当前受到的巨大威胁和挑战,这些趋势背后都指向一条:银行必须走轻资本的互联网发展道路。
互联网时代下商业模式与金融模式的变革已不可扭转。当前银行应对互联网挑战存在三种模式:第一,金融产品的互联网销售,即电子银行的发展道路:从电子银行到当下的直销银行,再到未来银行;第二是银行自办电商,亦商亦融;第三是社会电商模式,即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电商企业的合作模式。
所谓电子银行道路,从第一代信息上网,到第二代产品上网,到现在第三代服务上网,银行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很多银行都推出了带有第三代特征的网银,比如招商银行的“i理财”、中信银行的金融商城、光大银行的阳光营业厅等等。
第三代网银非常关注客户行为、交易记录等大数据分析,然后进行精准定向营销。同时,银行将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也配置到互联网上,以前客户是单向的、自助式上网处理业务,现在可以是双向的,售前营销咨询、售中业务办理、售后服务投诉处理都可以集中在互联网上实现。
还有一种方向是将线上网银和线下网点进行结合,银行甚至可以与其他行业的连锁网点互为渠道,这种模式即O2O模式,也叫社区银行模式。社区银行应该通过社区网点的触角,推动线下客户转化为线上客户,但是,目前国内还只是把社区银行作为延伸到社区的轻型网点,并非定位于O2O模式的线下推广。
第二种模式即银行自办电商,自己做B2C或B2B电子商务平台,给客户提供线上交易服务,同时延伸至支付和融资服务。比如建行的善融商城、交行的交博汇、工行的融e购等。
究竟银行应不应该自己办电商?争论也很大。反对者认为,银行办电商不符合社会化分工的原则,银行不具备互联网基因,难以做好;另外《商业银行法》也不支持商业银行去投资实体机构。
目前看,银行系电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银行系电商无论是部门模式(建行),还是银行股东模式(民生电商),抑或将来可能由银行成立控股子公司模式,各种模式都在尝试。
第三种模式,银行为社会电商提供金融服务,即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和社会上众多的电商开展广泛的合作,为它们提供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既是电子商务环境支撑者,也是支付结算的最终执行者。整个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银行是最终实现闭环的不可缺少的一环,银行主要发挥四方面的作用,即信用中介、支付中介、资金中介、信息中介。
当前,微信支付、余额宝、滴滴打车、阿里收购高德、腾讯收购大众点评、中信与阿里腾讯合作网络信用卡……这一系列纷繁迷乱的现象背后其实都是为了争夺入口。
在互联网上,用户有多种活动,新闻、视频、搜索、游戏、购物、社交、地图、投资、支付等等,每一个用户需求都可能催生出一个甚至几个上亿人的巨大用户流量入口,而且只要这个应用有足够的用户粘性,就可以沿着它往下拓展其他应用。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入口为王”法则!
然而,相比搜索、社交、购物等应用,金融属于次生需求,总是在用户满足其他需求的过程中的伴生需求,很难具备客户粘性,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身为蓝血贵族的金融机构才会低声下气地去和草根出生的互联网企业合作。
如果银行把自己的入口和互联网主流入口绑定就可以大大提高客户流量。另外一个思路:如果银行能做出一个类似搜索社交浏览器等主流入口,岂不就可以不求别人?银行电商是一个探索,但是其他探索还没看到。
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势必将朝向以开放、分享、创新、个性、普惠为特征的互联网精神发展,更大地发挥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开放式、无边界、平等普惠的优势,充分地应用互联网的精神、理念和技术,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渠道。在具体业务模式上将涌现出更多自金融、微金融、草根金融、普惠金融等创新业务模式。
未来,银行网点转型的终极目标其实是消灭网点。以澳大利亚为例,2012年银行网点从6631家减少到6501家,关闭了130家;而据交通银行2013年半年报,其网点数也从2691家减少到2681家。也许在不久的未来,银行多过米铺的现象将得到根本改观,客户与银行的交互将主要在云端了!
(作者系中信银行信贷部副总经理)(编辑 赵萍)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