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游戏 >> 游戏资讯

法军之殇:《战地1》“尼维尔之夜”地图背后的血战

游戏资讯 2017-08-13 22:32:13 转载来源: IThome

2017年7月20日下午3时许,很多《战地1》玩家在炮火连天中莫名其妙地集体掉线了。包括笔者在内,很多人都徒劳地反复尝试着连接EA服务器……但直到退出游戏才发现,原来一个3.9G的更新包正等着我们

2017年7月20日下午3时许,很多《战地1》玩家在炮火连天中莫名其妙地集体掉线了。包括笔者在内,很多人都徒劳地反复尝试着连接EA服务器……但直到退出游戏才发现,原来一个3.9G的更新包正等着我们。

本次更新,DICE终于加入了许诺已久的夜战地图《攻占托尔》,其背景发生在战局紧绷的1917年,发生在著名的“尼维尔攻势”之后,而后者也充当了《尼维尔之夜》的背景战役。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尼维尔攻势”这个名字并不像凡尔登、马恩河以及勃鲁西洛夫攻势那样耳熟能详,但在1917年、那个僵持不下的春季,这一攻势却寄托了协约国扭转战局的希望,它的发起者甚至天真地认为,他们会一举击溃德国军队,甚至提前结束整个战争。

官网的地图描述:1917年,贵妇小径。随着黑暗笼罩马尔梅松和苏皮尔附近的泥泞战场,法军与德军的火炮已经准备好再次支援他们的士兵,夺下这块必争之地

协约国需要胜利

1916年,对协约国来说是惨淡的一年。一年前,关于各线同时发动攻势的计划已经完全落空,前线的僵持状态依旧在延续:而西线,法军因索姆河战役收效甚微而士气低迷,英军则因日德兰海战的功败垂成而深感失望;而在东欧战场,俄军更是因为勃鲁西洛夫攻势付出了巨大的损失,再加上刚刚加入协约国的罗马尼亚被德军横扫——这一切的一切,让协约国的士气跌落到了最低点。

凡尔登战役苦战一年,最终法军成功守卫了凡尔登要塞,几乎将德军赶回到出发阵地。但同年,英法联军发动的索姆河战役,虽然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但并未突破德军防线,同时造成英法联军合计79万人的伤亡,成为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这给英法联军,特别是一线部队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

《战地1》中的凡尔登地图

当时,西欧战场是无可争议的主战场,而协约国军队的灵魂人物,则是时任法军总司令的霞飞。在前线局势日渐胶着的大背景下,法国人已经对他极端失望——按照他在之前历次战役中的部署,他总是倾向于派出大量兵力夺取几个意义有限的目标,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伤亡惨重又收效甚微。到1917年,霞飞的做法已经备受批评,而协约国更希望看到的是大胆革新的战略,勇猛积极的突击,并以此来打破前线的僵局——用后来者的话说,协约国需要一场胜利,来坚定所有人的战斗信念。

这时,我们的主角出场了。他就是罗贝尔·乔治·尼维尔(Robert Georges Nivelle)。在约瑟夫·霞飞饱受质疑之时,尼维尔在凡尔登战役中的表现,令他成了取而代之的不二人选。在这场战役中,尼维尔指挥部队强攻德军防线,以徐进弹幕射击战术于10月24日重新夺回两座有战略意义的要塞。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法军的伤亡也极为惊人,但在将他的胜利与霞飞的迟钝相比较时,这一问题也被人们有选择地忘却了。另外,尼维尔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的母亲是英国新教徒,令英军对他青睐有加,也正是利用这一点,他不断向英国方面进行游说,以为他出任法军总司令提供助力。

罗贝尔·乔治·尼维尔(1856-1924),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带领一支法国炮兵部队,参与过八国联军侵华之役

把德国人打回老家去

约瑟夫·霞飞,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且做事非常有条理,人称"迟钝将军"。在他的主持下,法军在战前拟定了著名的第十七号计划,规定一旦法德开战,法军主力将直取当年被割让的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

正如我们所知,在普法战争惨败后,法国一直笼罩在屈辱的阴影中,报仇雪恨的意图,更是贯穿在了法国对德军事和外交的方方面面。但颇为讽刺的是,对敌人的仇恨,有时很可能会成为被敌人利用的致命弱点。在另一边,德国深知阿尔萨斯和洛林对法国意义重大,并因此设下了一个陷阱。

1914年,在马恩河前线,排成密集队形向前线推进的法军士兵

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德军故意避开法国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线布置的重兵,而是绕道比利时,从北面长驱直入法国内陆。在1914年8月的边境交战中,法军措手不及,并差点被歼灭在巴黎城下。但在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前线局势一蹶不振时,霞飞还是用他那近乎迟钝的冷静沉着应战,一边撤退一边抵抗,并最终在马恩河止住了德军的攻势。

这次力挽狂澜的经历,令霞飞笼罩上了“法国救星”的光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光环却变得愈发暗淡。在此后两年的作战中,霞飞虽然继续表现着那令人钦佩的坚韧,但其战术却经常劳师丧众而收效甚微。另外,他对局势的预判也不甚高明,这导致凡尔登战役初期法军陷入了极大的不利。到1916年,法国人对霞飞的不紧不慢已经忍无可忍,他们将霞飞免职的说辞有二:一、凡尔登战役事先准备不足;二、索姆河战役打得不够顺利。

霞飞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算地道的法国人,他出生在比利牛斯省一个酿酒商家庭,平时在家说加泰罗尼亚语,到了学校才说法语。上海的淮海路曾经名为霞飞路,其名称便是来自此公

相较于前任,尼维尔则大不相同。他是个能干的军官,一个野战炮兵的优秀组织者,一个对炮兵火力表现出狂热信仰的人。1916年12月12日,他正式接替霞飞出任法军总司令。在上任之初,他就拟定了“尼维尔计划”,该计划非常符合他狂热的做派。

在尼维尔攻势中,进行战斗准备的法军重炮,它们被尼维尔寄予了厚望

该计划中,在北方,英军的三个集团军将率先在重镇阿拉斯附近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从而牵制德军的预备队;在这次攻势取得效果之后,四个法国集团军将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倾巢而出,以便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40公里的区域上打开一个长驱直入的缺口。另外,在主攻的、四个法国集团军的右翼,还有两个法国集团军负责配合,以保障主攻部队的侧翼安全。按照设想,依靠如此猛烈的攻势,这些部队将最会把当面的德国人扫荡一空。

为了这场战役,协约国投入了100多个步兵师、1.1万门火炮,近1500架飞机,另外,他们还大量投入了300辆坦克——这在当时是一种决定性的武器。以上这一切,加上漫长而周密的准备,让尼维尔对战役胜利胸有成竹。

另外,通过一组对比,也能证明法军的优势有多么明显:在主要突击方向上,法军投入了59个步兵师和7个骑兵师,5000余门火炮,1000架飞机以及约200辆坦克。而当面的德军只有27个师、2431门火炮、640架飞机。而在辅助方向上,英法联军的人员装备同样比德军多出一倍。

法军在尼维尔攻势中投入的“圣沙蒙”型坦克,这种武器也出现在了《誓死坚守》DLC中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为了一举结束战争而制定的计划。此计划一出,尼维尔倏忽之间变为“英雄的大战略家”,似乎马上就要续写凡尔登战役中的彪炳功勋,就连英国的政治家们也被他的信心与魄力所感动,甚至命令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接受尼维尔的指挥。但这一点,却导致了英法军队的分歧,甚至影响了一部分战前准备,直至1917年3月12日伦敦的军事会议之后,尼维尔才扫清了所有障碍,并可以安下心来布置自己结束这场战争的计划。很多人坚信,他将一举把德国人赶回老家去。

“尼维尔攻势”变成了“尼维尔大屠杀”

4月9日,按照原定计划,英军向阿拉斯方向发起攻击,意图在法军主力行动之前牵制德军,史称“阿拉斯攻势”。当日清晨5时30分,攻击步兵在拿捏准确的徐进弹幕掩护下,从第一线发起全面进攻,不到一小时便占据了整个德军第一道防御系统。该日的行动异常顺利,但4月10日开始,大受鼓舞的英军向德方纵深突入时,却发现自己深陷埃里希·鲁登道夫亲自设计的防御体系,被德军密集的火网挡住去路。同时因为坦克、火炮与步兵协同不利,直至14日第一阶段攻势结束时,英军仅实现了有限的突破,并未能扩大战果,也没有为即将展开攻击行动的法军牵制足够多的德军预备队。

另外,在英军发起攻击前5天,即4月4日,英国皇家飞行队便已发起了旨在夺取该战役地带制空权的空中进攻。英德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空战。联军统帅部曾臆想五天就能把德军的空中力量赶尽杀绝,然而事与愿违,真正被击垮的恰是联军统帅部美好的愿望。皇家飞行队从一开始就遇到了致命的打击——坏天气,空中不是阴雨密布,就是低云滚滚,一切不利于空战的天气全让英国人赶上了。五天的战斗中,德国人不仅没有被赶跑,反而击落了皇家飞行队75架飞机,连同各种事故在内,后者共有131架飞机坠毁。因此,1917年4月,被英国皇家航空队称为“血腥四月”。

在《战地1》单人战役“至上权威”的第二节“全面战争”里,如果你能保证4架轰炸机存活,就可以解锁关于“血腥四月”的百科

这两次铺垫性的行动,均没能达成预先目的,但尼维尔甚至没有针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产生的后果进行任何调整。他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重兵在握,对德军构成压倒性优势,只需要按照原计划行动。4月16日的攻势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4月16日清晨,在徐进弹幕的掩护下,法国第5、第6集团军为主,第4、第10集团军为辅,总计120万法军,五千多门大炮和两千多门堑壕炮,128辆坦克,在埃纳河方向投入这次规模庞大的战役。

尼维尔攻势期间,准备发动进攻的法军步兵

然而实际上,法军气势如虹的炮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斩获,因为德军在此之前早已预料到法军在这一方向上的行动。作为西线德军的灵魂人物,埃里希·鲁登道夫早就策划了一场缓慢而明智的撤退:自1917年2月23日至3月16日,也就是法军打响攻势前一个多月,德军主力便分步退入了联军所称的“兴登堡”防线。在进攻发起的当天,德军更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早有预料。他们在法军炮火准备开始后就放弃了容易被攻占的掩护阵地,退入地形有利、工事坚固的山地防线。在法军的徐进弹幕过去之后,混凝土碉堡内的德军纷纷进入阵地,用留在战位上的机枪向法军一波波的人潮疯狂扫射。徐进弹幕扑了个空,而后续进攻的法军步兵则把什么厄运都赶上了。不仅如此,鲁登道夫还准确判断了尼维尔的意图:在其五十多个预备队师中,他只把八个师派往英军发起佯攻的阿拉斯,其余全部逐次投入到埃纳河战线。激战24个小时后,法军伤亡已经远远超过尼维尔预计的一万人,也远远超过法军为此战规划的、一万五千人的野战医疗体系接收量——达到了惊人的九万多人。尽管伤亡超出预期,尼维尔还是决定继续进攻,在面对法国记者们时,他在地图上把德军放弃的前沿指出来,吹嘘为“可喜的突破”,同时,他还隐瞒了法军在德军主要阵地前的惨重损失。

1917年,法国巴黎一家沙龙推出的宣传画,显示了法军前赴后继誓死作战的景象,但实际上,这些士兵是作为炮灰送进了绞肉机

更令人发指的是,尼维尔甚至没有任何调整计划的打算,他似乎是相信了自己对媒体的宣传,丝毫不顾及部队损失的惨重,不顾一切地发动一波又一波攻势,数以万计的士兵被他像赶牲口一样赶进了德军阵地那个大屠宰场。

无人区里已经腐烂的士兵尸体

攻势进行了十天有余,法军早已失去了奇袭机会,德军的预备队则不断赶来,令焦灼的战事没有任何起色。先前过高的期望,现在引起了巨大的反弹,在机枪和铁丝网下挣扎的士兵早已深感疲惫,不愿再去送命。而法国政府面对日益巨大的伤亡和微乎其微的收效也颇为不满,同时,他们嗅到了部队哗变的气息。终于,在4月28日,贝当被指派为总参谋长,以扭转尼维尔攻势带来的不利局面。

5月3日,哗变发生了。第二殖民师的一个团首先反叛,并迅速蔓延开来,他们的口号是“宁守战壕,不去攻击”。成百上千的战士离开前线,不是因为懦弱,而是抗议自己像牲口一样被派往前线白白送命。一系列哗变直接把尼维尔抛向了风口浪尖。5月5日,由于伤亡过于巨大、且收效甚微,英法联军不得不停止攻势。在5月15日,法国政府做出了明智之举,他们任命贝当接替尼维尔出任法军总司令,收拾前方的残局。上任不到半年的尼维尔,匆匆结束了自己的总司令生涯,成为了法军任期最短的最高指挥官之一。

亨利·菲利浦·贝当(1856-1951),他在最黑暗的时候重振了法军的士气。二战法国战败后,却成了纳粹德国的傀儡。

之后,贝当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平复了一线部队的叛乱。他不止靠镇压,同时也通过士兵们没接触过的亲和力。他跑遍了一线部队,收集意见,解决困难,给予官兵正当的权利,收回了人心。战后,贝当成为了法兰西英雄,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在二十年后的另一次大战中,再次为人们熟知——当然,那是另一段故事了。

1917年上任之后、在前线视察的贝当,他用行动平息了前线的不满,并消弭了法军历史上最大的危机

尼维尔此后的境遇则颇为不同。1917年12月,他被派去北非,一直待到1921年,自己的军旅生涯结束。几年后的1924年,他在法国逝世,享年68岁。

“尼维尔攻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发动的规模最大的集团军群进攻战役,却遭到了失败。造成失败的原因虽然并不止于尼维尔本人的过失,但他无疑要负主要责任。他的过失在于即使情势发生了变化,也依然坚持己见,执行原计划,造成敌方不费力气便能分析并规避法军的下一步行动,同时,他还固执地在特定方向上投入巨量资源,造成了部队战斗力的急剧下降和资源的巨大浪费。笔者认为,这样的过失部分源于尼维尔性格的本身,他的计划的确缜密,但也缺乏弹性,面对已经对形势有足够分析的敌人,他并没有做出任何调整,或者说,他犯下了过于自信的错误,相信自己的计划可以应对一切变化。而以上这一切,最终让协约国付出了至少30万人的代价,但结果仅仅是占领了一片弹痕累累的废土。

结语

从1917年到2017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DICE不失时机地放出《尼维尔之夜》和《攻占托尔》,其中也许有“勾引”玩家买高级通行证的成分。但相信。很多玩家通过这几张地图,产生了对历史的好奇。以上,也我编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是一个玩家,同时爱好历史,我感谢一个既能让我开心,又能让我长知识的游戏开发商——这正是一点,让我对EA和《战地1》始终保持着尊敬。

标签: 法军 之殇 战地1 尼维尔之夜 地图 后的 血战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