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群发"清理好友"为何被传播 社交洁癖者肯定有需求

互联网 2017-05-15 09:12:13 转载来源: 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清理好友”被嘲讽,其实有点冤) 平时不怎么联系的好友,突然发来一条群发消息,说自己正在清理好友,“不清不知道,一清吓一跳”,相信很多微信用户都曾收到此类内容。这种像病毒一样的信息到底是如何发酵的?最近公安部刑侦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提示通过这种方式清理通讯录增加了账号发生意外的风险,微信控制权可能拱手让人,也可能意味着个人隐私完全暴露给他人

(原标题:“清理好友”被嘲讽,其实有点冤)

平时不怎么联系的好友,突然发来一条群发消息,说自己正在清理好友,“不清不知道,一清吓一跳”,相信很多微信用户都曾收到此类内容。这种像病毒一样的信息到底是如何发酵的?最近公安部刑侦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提示通过这种方式清理通讯录增加了账号发生意外的风险,微信控制权可能拱手让人,也可能意味着个人隐私完全暴露给他人。

相信很多人早就参透“清理好友”的猫腻,但以我个人的经验,不少互联网老油条也掉进了这种陷阱。我的一位朋友在“清理好友”后发现其中的问题,特意在朋友圈发了好几百字的致歉,对自己犯下这种低级错误感到极其后悔和懊恼。朋友们拿他的星座开玩笑,说有点小题大做。这种错误看起来很低级,发此类信息的用户可能处在互联网用户鄙视链的底端,可问题似乎也不是这么简单,这么多人深陷“清理好友”中不可自拔,起码说明这种需求普遍存在。

每一次好友大清洗都意味着重塑社交圈,不仅那些有社交洁癖的人有这种需求,相信多数用户对此都跃跃欲试,只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安全的工具,很多人嘲笑那些陷入“清理好友”骗局的朋友,私底下可能也在拉黑那些不小心认识的“好友”。互联网社交时代,人们容易将内心隐秘的社交企图付诸实践,尤其希望借助技术手段打破社交网络中的神秘面纱,而“清理好友”大概是最暴力的做法。其实,回顾互联网社交的不同阶段就可以发现,程序员们早已洞悉虚拟社交江湖的复杂与微妙,开发出各种功能满足人们的社交想法,当然,与“清理好友”做法充满攻击性不同,过去很多社交功能设计都是出于自我保护。

在Q Q时代,对于是否在线这个问题,就涉及了很多种选项,如特定好友上线提示,又如在线隐身但对某人可见;而在微博时代,“特别关注”功能也满足了部分人对心上人的社交需求;如今微信成了日常的社交工具,自微商在这个平台遍地开花,不少人开始抱怨微信的产品设计―――如果非好友评论信息能够公开,微商产品的各种质疑评论可见,那么微商依赖封闭社交环境拉人头的模式恐怕就不会奏效。

虚拟社交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变得简单,相反变得更加复杂。信息的分享、观点的交流,很多时候都面临取舍,对于志同道合者,希望被他们看到,而出于害怕观点相左而造成尴尬和误解,则不希望被部分人看到;又或者你不想看到某人,但出于种种考虑又不能将其拉黑,诸如这类问题,可不是强迫症患者才有的困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没有技术实现这类社交需求,社交风险就此产生,而在虚拟社交的过程中,似乎充满了无限可能,技术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很多微妙的社交需求,客观上可能也会创造人们新的微妙的社交需求。

记得和朋友聊天时提到网络社交中的种种离奇遭遇,大家普遍反映愿意通过购买会员的方式获得特定的社交技术,以满足社交过程中个性化的需求。大家对这种迫切的需求颇有共鸣,这或许在提示,个性化的社交技术需求是一个被忽视了的市场,当然,在满足这类需求的过程中可能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如何界定技术的边界,如果一个用户封闭他的朋友圈,而他的朋友可以通过会员服务看到其朋友圈内容,这就很容易引发争议。但是,这类争议并不妨碍提出其他合理的需求,我惊异人们对“清理好友”现象冷嘲热讽而无相应的安全的技术面世,其实,虚拟社交时代,应该满足人们“清理好友”的愿望,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飒飒

作者:飒飒

标签: 群发 清理 好友 为何 传播 社交 洁癖 者肯 定有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