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我越来越恐惧微信了

互联网 2016-02-07 16:18:00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有一段时间我曾特别恐惧微信,所以一直在酝酿写篇文章。正好年关临近,时间充裕,得以成文

有一段时间我曾特别恐惧微信,所以一直在酝酿写篇文章。正好年关临近,时间充裕,得以成文。

首先要说的是,我不否认微信带来的正面意义,尤其是对于我这样需要靠“卖字”为生的自由撰稿人,微信简直是我的“衣食父母”。很多合作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得以促成,也有很多人是通过微信认识。哪怕人际间、地理上的距离相隔再远,只要拉到一个群里,牵头的人介绍下,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寒暄几句,再加个好友,两人算是认识了。和电话、手机、电子邮件时代相比,认识成本降低,熟络成本也减少很多。

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微信也不例外。在去年的某段时间里,我甚至都恐惧打开微信。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它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一是上班的时候,信息不断,无法进入状态。

现在沟通工具本来就多,比如QQ、RTX、邮箱,但有了微信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微信聊工作,甚至交叉使用。与此同时,微信“群”林立,运营群、编辑群、部门群、频道群……这导致上班的时候,微信群信息不断。

这些群,还不能遮蔽,一旦遮蔽了,错过了什么信息就是你罪过。于是,你的工作可能就不是在写文案,或者是做一些有连续性的工作,因为窗口上行的那些红数字,总是让你动不动就想去看下,而这根本让你无法进入状态。

二是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一种是工作效率,另外一种是沟通效率。对于第一种,上面已经提过,这里不再重复。提到沟通效率的低下,对于以下场景,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A:在吗?

B:在的。

A:有个事想问你一下?能不能介绍XX老师认识下?

B:可以啊,不过你找他有什么事?

A:是因为XXX。

……

这和使用电子邮件沟通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在一封邮件里说清楚所有情况:

XX,你好:

我想请你帮个忙。

因为XXX,我这边想请你介绍XX老师认识下

……

我很想说,用微信沟通,效率不仅低下,而且有的时候和某类人沟通真的很令人抓狂!

三是“全天候工作”。

微信群算是真正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时空界限,下班了之后,面对领导在群里交代的指示,是回?还是不回?不回,是不是工作不积极?如果回了,效率低下的“探讨”,接下来要做的事――比如看书,还继续做吗?或者是,你正在和朋友在一起聊天,你的一心两用,不仅和领导的“探讨”没有讨论好,而且和朋友间的聚会也显得心不在焉。

尤其是周末,本来这一周工作都已处理好,兴冲冲计划好两天的安排。但微信工作群里,有一句没一句的说话,总是让人感觉到被“绑架”。彻底关闭微信,和其他人无法联系,并且总担心错过什么内容,导致周一挨批――“昨天微信里说了,你没看到?”因此,一天都处于一种反复焦虑状态。正是因为这样,周末如果关闭了微信,我就特别恐惧打开微信,因为要酝酿好面对各种没及时回信息的压力。

四是无尽、也很无奈的骚扰。

“老板,我是送财神爷的,两元一张。必须给,不给不保佑你。”“请扫描关注一下,然后给我的孩子投个票。”“发个红包给我吧,随便给就成,不需要太多。”……太多的骚扰,无尽的应付。有时候熟人还好,你时间不方便直接告诉他们就好。最怕的就是那些有点头之交,但平时又不怎么来往,你正忙的焦头烂额时,不处理又似乎不给情面,处理了就得停下手中本已很焦急的工作,再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思绪已经断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组织技术大会,虽然劳累一天,但凌晨零点之后却失眠。在朋友圈吐槽了下自己失眠后,刚准备放松、开始看点轻松的东西酝酿睡意。这时已经有好几年不联系的大学同学问我在不在,我以为是安慰,并告诉克服失眠方法。然而是我太自作多情了,现实是:“实在没办法,请帮一个忙。”我很郑重,以为是什么重要的事,但谁知道是要我在凌晨的时候帮她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鉴于第二天还有很重要的会议举办,我必须得静下来睡觉, “我没时间弄这个,明天吧。”因此礼貌的暂时拒绝。然而接下来的发展让人惊讶,言辞很不友好。

综上,我恐惧的是有的时候真心想做点事,却没办法做;工作忙的要死,但最后却什么事也没做成,夜深人静了,可能还得继续加班;生活被微信吞蚀,你只能戴着枷锁,开始过没有完整时间支配的生活;除了应付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外,还要应付微信上的人情绑架。恐惧微信,但又没办法不用微信,因为另类的你,会发现很多事没了微信都玩不溜。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现象和苦恼,可能一二线白领、蓝领或者在底层做执行的人才会感同身受。而对学生、家庭主妇或小城市的普通微信用户而言,第一反应或许是:“你神经没问题吧?”因为,在他们眼中微信这个工具太好了,哪里有什么负面影响。

先别这么天真,微信真的是你们想象中有那么多好处吗?下面来看看我更深层次的恐惧。

微信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下,还有未来

从社交的本质上来说,社交工具是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但结果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曾表示,人们的社交圈是一个包括内核圈、外层圈的分层结构。内核圈是由强关系组成的紧密圈,外层圈是体现弱关系的一般圈。对微信群来说,因为不见面、不认识的人也能形成社群,这就可能使外层圈的交流冲淡了内核圈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多了,关系却变淡了。”

另外微信太“大”了,导致我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微信上。其中,需要单独拎出来说的是朋友圈。

莫提默・J. 艾德勒在他写的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朋友圈里的消息,林林总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似乎无所不包,很多人也乐于沉湎其中,觉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然而可怕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朋友圈里的这种阅读,只是一种表层阅读,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浅知,看似什么都懂,然则什么都不懂。许纪霖曾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阅读》中指出,表层阅读很轻松,也很愉快,因为它不会太耗费你的脑细胞,不怎么需要你思考,然而正是这些不过头脑也不过心灵的内容,激起某种愉快或某种情感之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虽然有每天都在获取知识的错觉,感觉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什么东西都懂,然而一旦这样的阅读习惯养成,你的专注力就开始丧失,思维就会凝固,思考也会逐渐停止。这样,你对事物多层的剖析能力就会失去,无法对复杂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做出错误决策,失去一系列机会。

此外,很多人刷朋友圈有瘾,每隔十来分钟或其他固定的时间就必须得刷一下,不然就总觉得生活缺少什么东西一样。这种必须的仪式和确认感,让不少人的时间都被割得支离破碎,不仅让他们无法好好工作、思考,也让他们无法有一整段的时间,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些东西。

没有一整段的时间静心阅读,就无法系统性地学习一些知识,同时也无法获得智慧,因为智慧就像存在于各个花朵里的蜜,零碎地散落于各种知识中。习惯轻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人,是不容易获取到这种智慧的。

当然,轻阅读、碎片化阅读并非一无是处,它确实有一定价值,但这种从指间获得的沉淀时间比实在太低,它给整个人生带来的智慧太少。

结束语:

在2015年10月份,腾讯对外公布了微信的一些数据:今年9月,微信平均日登录用户已达到5.7亿,去年增加49%,今年增加64%。

由于网络效应,相信今年的数据将会更大。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对微信存在困惑或恐惧的,是不是就我一个人呢?有理由相信,我并不孤独。

本文首发虎嗅,微信公众号:Lookdute。

标签: 越来越 恐惧 微信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