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云计算 >> 云资讯

美国产业政策透视:奥巴马的三支箭

云资讯 2014-01-13 12:06:36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吴中宝、江道辉 美国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经济重振提供的强劲动力。安倍为拉动日本经济,射出了所谓的三支箭,而奥巴马也精心设计了提振产业经济的三支箭,分别射向制造业、房地产和能源产业,意图使美国从新兴国家手中夺回世界经济发展引擎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吴中宝、江道辉

美国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经济重振提供的强劲动力。安倍为拉动日本经济,射出了所谓的三支箭,而奥巴马也精心设计了提振产业经济的三支箭,分别射向制造业、房地产和能源产业,意图使美国从新兴国家手中夺回世界经济发展引擎。

第一支箭:“机器人制造”抗衡“中国制造”

次贷危机中,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强势介入拯救实体经济,为美国传统制造业提供了较好的保护,使其产能没有遭受严重破坏。事实上,正是传统制造业的恢复驱动了美国经济恢复的第一波。

不过,尽管奥巴马搞起了声势浩大的“再制造”战略,美国还是在2012年把头号制造业大国的宝座拱手让给了中国。奥巴马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低成本,而且聚焦在传统制造业。因此,美国要想办法击败中国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机器人制造的兴起,让奥巴马看到希望。

2011年6月,奥巴马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正式启动国家机器人计划。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计划,并共同投入5000万美元征集机器人研究项目。2013年3月,奥巴马发布《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描绘了机器人技术在美国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路径。

毫无疑问,机器人制造会带来一场自动化生产革命,它将对加工组装这种低端环节带来用工模式上的冲击。届时,中国的人工成本就不再具有优势。更何况,中国的人工成本还在不断走高。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工资成本与美国制造业工资成本之比将从2000年的3%提升到17%,麦瑞资本管理公司主席Chat Reynders更是将这一比例上调为20%。

当然,中国也可以发展机器人。但问题是,就业怎么解决?中国庞大的低端就业人群去哪寻找工作岗位?

在这一点上,中美有着很大差异。美国主要走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路线,大量就业通过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来解决了;而中国,实际上除了劳动力数量优势还没有找到其他新的竞争点,机器人在中国的大规模运用,必然会冲击就业。

2011年,代工巨头富士康宣布,计划在3年内启用100万台工业机器人,以应对当前中国人工成本逐步上升的被动局面,这就意味着低端就业岗位将减少100万个,100万人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就业问题,对美国人同等重要。不过,美国大规模采用机器人制造并不会挤占本国的就业。因为美国制造业就业结构聚集在中高端,从事加工组装的就业人数本来就少,发展机器人制造,能够降低本国制造成本,把多年来流失在外的制造业吸引回来;其次,美国的机器人产业全球领先,机器人产品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大规模投入会促进研发和生产领域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进一步解决了就业问题。由此看来,对美国而言,发展机器人产业,既可以增加美国自身的就业,又能削弱中国低成本的优势,真可谓“一箭双雕”。

富士康启用的机器人实际上还只是一种传统的机器臂。美国的机器人应用可不止于此。美国人不但开发出更加智能的仿生机器人,还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扩充到服装、金属加工、半导体、光学仪器等产业,一场由机器人带动自动化、自动化带动制造业发展的变革正在发生。仅以服装产业为例,随着机器人在服装产业的应用,美国有望扭转与中国近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就世界机器人产业格局而言,欧洲和日本是普通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ABB, KUKA, FANUC,YASKAWA 四家占据着工业机器人将近8成的市场份额。而美国则胜在技术创新,不生产或者说不屑于生产普通工业机器人,美国走的是智能高端路线,在军用、医疗与服务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占据了服务机器人60%的市场份额。至于中国,虽说是第三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机器人的生产和制造还差得很远,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以机器人制造为代表的未来制造业竞争中,美国走在了前面,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传统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如何应对是个大问题。

第二支箭:楼市复苏见证美国繁荣

次贷危机爆发时,奥巴马对房地产大胆实施了一系列极具智慧的救市政策,成功帮助美国900万“房奴”保住房产,也保住了他们的“美国梦”。尽管这些年来,房地产行业在逐步复苏,但奥巴马深知:这还不够,要让美国彻底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就要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楼市繁荣才是美国经济复苏的标志!

不同于次贷危机刚刚爆发之时,奥巴马现在失去了直接托底楼市的借口,大规模刺激政策不可能再次出台,其今后要做的就是呵护慢慢回暖的消费者购房信心,增加需求和促进销售。

得益于收入增长和就业增加,消费者购房信心在逐渐恢复,这一点从美国NAHB指数得到了印证。2013年6月该指数升至52,为2006年4以月来首次突破50大关。未来,奥巴马要培养房地产市场信心,就得继续在增加收入和促进就业上努力。

从人口结构来看,未来美国国内住房需求将会非常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计算,从2012年到2017年,美国人口将增加1500万,高于以往的增幅。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群体分别是55岁以上的人和婴儿潮一代人的孙辈。第一个群体不会是购房的主力,他们实际上是美国住房拥有率最高的人群。重点在第二个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还是租房住的“刚需”,仅仅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美国就需要在2017年之前新建600万套住房。

然后就是“婚房”的需求。摩根大通统计显示,从1958年到2007年,每年新组建的家庭数量基本在140万户左右。但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的三年,经济萧条使年轻人开始与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以合租来减少生活成本,新组建的家庭数量降至50万户以下。

第三是移民需求的稳步增加。每年美国都会涌入为数不少的移民,这部分人群成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器。以芝加哥为例,1970年以来,芝加哥及附近的库克郡出生人口降低了90万,但同时期60万移民削弱了人口大幅下降的冲击,并减少了更多的人口外流,对本地的地产市场起到了缓冲作用。移民也为美国房价回升做出了积极贡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到2010年间,德克萨斯州哈里斯郡接纳的移民将房价抬高了2.5万美元,同期,移民相对较少的亚利桑那州马力科巴县房价仅增长了1.8万美元。

还有第四个稳定的需求一直被大家忽视,那就是大量的海外需求。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经济体,美国房地产就成为世界上各种避险资金的蓄水池。在未来,海外避险资金对美国房地产的投资将增加更多。

需求不缺,奥巴马还需要解决如何将需求有效的转化为成交。奥巴马在2013年国情咨文中说:“但即使是住房抵押贷款率接近50年来的最低点,太多拥有良好信誉的家庭想要买一套房子还是会被拒绝。太多从未拒绝交账单的并且想要再次筹钱的家庭被告知不可以。这让我们整个经济都得不到发展。我们必须改革。”这表明,奥巴马将会催促银行放宽抵押贷款申请条件。实际上放宽的条件已趋成熟,一方面银行“去杠杆化”基本结束,金融机构的借贷意愿开始增强,愿意重新介入按揭业务;另一方面,得益于工资收入的提高和股市的上涨,美国家庭财务情况已经大有改善,偿债率正在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奥巴马还通过理顺一些法规,降低家庭购买首套房的门槛,进一步让潜在需求转化为交易,“现在,一些重叠的法规让负责任的家庭不能购买他们的首套房子。让我们不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让我们把流程变得简单化,帮助我们的经济增长。”

第三支箭:能源革命让美国“独善其身”

如果说制造业是美国优势的巩固和延续,楼市是未来繁荣的见证,那么奥巴马在能源领域的动作,绝对称得上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切入点是页岩气。

近两年,页岩气这个专业名词成了流行词,似乎只要谈到美国战略和能源相关话题,不提“页岩气”这三个字就落伍了。实际上,早在1981年,美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成功,2002年,水平钻井被用于提高页岩气井的产能。

经过前期的市场培育,美国国内开发页岩气之风已成,奥巴马需要做的就是为过剩的页岩气开采找到出路。

200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仅占天然气总量的1%;自2007年开始,美国页岩气产量以年均50%的增速提升,2011年产量达到1800多亿立方米,页岩气所占比重近30%。

但是页岩气的过剩并不是因为供过于求所产生的产能过剩,它的过剩来源于管道瓶颈。

美国的油气运输采用的是开采与管道运输垂直分离的模式,也就是:天然气管道公司功能单一,只负责建设和运营管道,不得进入开采、提炼等领域搞所谓的垂直一体化;天然气生产商通过公平竞争使用管道公司的天然气管道。1985年,当时的美国天然气监管机构——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颁布了第436号法令,开创了公开准入、平等运输、允许下游天然气使用者直接向生产区域的供应商购买天然气等多项市场原则。1992年,FERC又颁布636号法令,要求管网公司分离管输业务,2000年颁布637号法令,进一步打破各州之间管道运输的壁垒。

正是这一系列法案建立起的垂直分离模式,促成了美国能源产业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公平竞争提升了运输市场效率;二是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业从事页岩气开采。加上美国发达的金融业和大量风险投资推波助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许多技术瓶颈被攻克,中小企业奔赴美国各地遍地开花的开采油气,由此形成了美国今天的页岩气开采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进行的局面。

但今天美国页岩气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种新的“荷兰病” ——来自采运分离模式这一成功经验的威胁:开采商在管道投资方面没有话语权,而管道投资公司又对页岩气运输管道的投资踌躇不前,两大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页岩气国内运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而管道公司之所以对管道投资踌躇不前,又来源于两大刚性硬伤:一是页岩气开采本身存在技术争议性和产量不确定性增加了管道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二是美国对管道投资存在较强的制度管控。

页岩气过剩带来的能源浪费非常惊人。以得克萨斯州为例,其鹰滩页岩油气田的页岩气产量尽管在2010年~2012年增加了近30倍,但因运力不足,该州监管机构只能被迫发放燃烧许可证,仅2012年就发放了1963份,远高于2010年的306份。而在北达科他州,因运力不足,天然气放空燃烧率高达30%左右,其燃烧页岩气的光芒在太空之中都清晰可见。

运力不足也已使页岩气生产商严重亏损,曾经具有旗帜般号召力的页岩气大王切萨皮克能源公司,也不得不出售资产度日,仅2012年就出售了120亿美元资产,以改善其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

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开采,在带来能源独立的同时,也为奥巴马最关心的指标——就业带来贡献。据IHS Global Insight估算,2010年美国非常规气开发提供了100万个就业岗位,到2015年和2035年提供的就业岗位将分别上升至150万个和240万个。

所以,奥巴马绝对不会让页岩气开发停下来,但如何化解这种结构性过剩就成了奥巴马的心头病。通过出口化解国内的过剩矛盾,这是奥巴马能想到的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办法。2013年以来,奥巴马已经屡次在公众场合暗示,将进一步加大能源出口,会加快支持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到2020年,使美国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

在行动上,美国能源部也加快了对19个LNG出口终端项目的审批速度。如果已经提交的19个出口终端申请均获批,每天将出口超过250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超过目前美国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以出口化解运力矛盾,确实远比在国内加快管道建设、满足国内需求要更有谋略。

首先,出口国外,可以获取高额利润,这远比让开采商在天然气价格已经很低的国内市场厮杀更有利益。其次,之所以对管道建设实施较强的管制,也是为了更好的配置资源,让投资资本从页岩气流向其他能源领域,比如页岩油,比如可再生能源,这更符合奥巴马的能源战略。

页岩油比页岩气更有让投资者开采的理由,因为不但石油比天然气具有更广的运用领域,更重要的是,页岩油不会复制页岩气过剩造成美国天然气价格暴跌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天然气市场相对封闭,而石油市场则与全球市场关联紧密,在短期内,石油定价不会受页岩油供应增多出现大幅波动,开采者可以获得稳定收益。而且,页岩油属于轻质油,油质好,拥有一般原油所不具有的优势。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现在的美国,由于钻井面临着天然气价格过低以至无法盈利的问题,促使大量钻井平台从天然气产地向石油丰富的地区迁移。好在美国一般的页岩气区块,也富含页岩油,企业“以油补气”仍大有可为,传统的页岩气田巴肯和英格福特已经变身石油主产区。得益于此,2012年美国石油日产量增加了100万桶,达到日产850万桶的水平。

“页岩气革命”的光芒正开始被页岩油的繁荣所掩盖。科威特著名石油战略专家谢赫·法哈德·萨巴认为,美国拥有2万亿桶页岩油储量(当然,已探明的还没有这么多,这只是根据地质结构进行的估算),是沙特阿拉伯常规石油储量的8倍、伊拉克的18倍、科威特的21倍。

尽管目前对美国未来页岩油产量的预测还有很大分歧,悲观数据是180万桶/天,乐观的猜测则是,产量在2020年之后可达到300万-400万桶/天,但都表明未来美国的石油安全为体会得到改善,能源独立革命指日可待。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页岩油产量将在未来数十年里占美国总体石油产量的10%-25%。

无论是页岩气还是页岩油,都只是非常规能源的一部分,美国非常规能源储备十分丰富,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页岩气、致密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储量占到美国可开采天然气储量中的60%,按科威特专家的估算,页岩油也达到惊人的2万亿桶。奥巴马的雄心不止于此,页岩油气只是其能源革命战略中的一步棋而已!与此同时,他还有三步重要的棋要走。一是,在短期继续推动进口多元化战略。为了实现能源安全这一终极目标,继续执行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策略,减少对依赖中东波斯湾地区石油的依赖度。二是着眼长远,大力支持低碳能源的组合开发战略。三是,对煤炭和常规石油仍将以负责任的姿态继续开发。他们仍是世界能源体系中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资源,在未来还将在地缘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美国一时半会仍摆脱不开对它们的依赖。

能源革命,不但开始扭转地缘政治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也让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备了“独善其身”的竞争力。

开弓没有回头箭。奥巴马已经“三箭”齐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美国的复苏,对世界政经格局的影响,将日益凸显,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admin

标签: 美国 产业政策 透视 巴马 三支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