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云计算 >> 云资讯

新工业革命、“互联网+”与中国竞争力未来

云资讯 2015-05-20 13:57:13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但迄今为止,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即规模化和低成本,而这相当程度上又是被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结果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但迄今为止,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即规模化和低成本,而这相当程度上又是被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结果。尽管如此,我们仍有理由预期,中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重复消费互联网的一幕,最终成为全球第一方阵中的执牛耳者。

马克|文

“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同时出现在今年三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绝非偶然。

凭借规模优势和价格利器,中国制造在十几年间席卷世界,到2007年,全世界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PC、手机、彩电、空调,40%的纺织品都在中国生产。那一年,《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先后在美中两国畅销,书的结论是:“价格最终总是战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无法拒绝中国制造的产品。”到2010年,以产值计算,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但就在此前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开始。截至2014年6月,德、美、日、英、韩等国均提出了自己的国家战略,以适应并引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其中的代表,就是2013年德国的“工业4.0”战略。

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象征物是蒸汽机,成果是机器取代人力畜力的机械化。十九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象征物是电,成果是电气化和自动化。二十世纪中期,以电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生产效率得以指数化地增长,被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登场,二十年后,PC互联网升级为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公司超越电脑软件等传统IT公司成为科技公司的代表,并革命性的改变了媒体、娱乐、零售、旅行等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众多行业。

2011年前后,以德国人提出“工业4.0”概念为标志(两年后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技术开始进入并改造大型工业企业。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工业4.0”、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这三个分别由德国人和美国人提出的概念相提并论,互换使用,它们都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了帷幕。

互联网在连接一切过程中,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信息的互联,代表公司是雅虎谷歌百度新浪;第二阶段是人与人的互联(代表公司是脸谱推特腾讯)和人与商品的互联(代表公司是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第三阶段刚刚开始,是物与物的互联,代表公司是提出“工业4.0”概念的西门子和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的GE。

前两个阶段被称为消费互联网,它做到了人与人、人与商品的天涯咫尺。动几下手指,失散几十年的小学同学就出现在面前,敲几下键盘,千里之外的心仪商品就会被送进家门。那么,第三阶段,工业互联网阶段,会不会有同样神奇,甚至更神奇的事情发生?

完成工业互联网改造的企业,是全价值链数字化的、数据驱动型的企业。首先,企业实时掌握完整的内部数据:人的数据(过去的管理软件已能实现但现在能更廉价便捷),机器设备的运行数据(过去有限掌握);其次,实时掌握供应链各环节的完整数据(过去有限掌握);第三,实时掌握客户/消费者的完整数据(过去有限掌握)。

过去,企业不是不想掌握这些数据,但没有技术手段,或者代价过于高昂。但没有这些数据,企业运营就像瞎子摸象,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经验直觉和运气。

比如,企业都知道要以销定产,都知道要最小化库存,但是很难做到,因为决策信息匮乏。

只有沃尔玛这样的贵族企业,才能够花几亿美元自己发卫星贴条码来实时监控卖场数据,然后指导后端的物流生产。

现在,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使企业可以低成本对接消费者和渠道商,采集并分析各环节的业务数据,从而实现对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射频技术和传感器(单价已经降到了100美元以下)的普及,使得企业能够对机器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实时了解工厂的运作情况,实现过去求之不得的精细化运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技术进步的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仅把数据采集回来,后端的分析能力跟不上,不能用数据指导行动,那就只是data rich(数据富集)而不是data driven(数据驱动),而做不到数据驱动,就不能称为实现了工业4.0。

互联网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国起初落后,但很快赶了上来,并与美国共执牛耳。在赶超过程中,造就了腾讯和阿里这两家两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第三阶段,中国暂时落后,能否后来居上,不能盲目乐观。因为与消费互联网不同,工业互联网不是平地起楼,而是与此前的工业传承紧密相关。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由百年老店西门子和GE提出,而不是由硅谷新贵提出,原因正在于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出现在了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两个概念,前者因为阿里腾讯等消费互联网巨头结合自己的业务需求鼎立推广,因此广泛传播,后者其实更接地气,但因为主要跟传统产业相关,因此热度远不如前者。

按照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解释,中国政府计划用3个10年来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是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目标是把中国从全球制造业的第三方阵,提升到第二方阵。最终目标,是到2045年跻身第一方阵。

而“互联网+”,就是实现三步走目标第一步“中国制造2025”的强有力工具。按中国政府的解释,“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目前普遍认为,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日为第二方阵,英法等欧洲国家和韩中等东亚国家或地区为第三方阵。

三步走战略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迄今为止,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征的体现,即规模化和低成本,而这相当程度上又是被动承接的结果——上世纪末新一轮全球化高潮,中国积极加入WTO,从而顺利承接发达国家中低端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

2001年,中国加入WTO,此时发达国家已完成以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组装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成建制外移到低成本(劳动力、物流、环保等)国家,自己则聚焦于“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的两端——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物流、营销、品牌等。

中国政府及时意识到了这个趋势,并于2007年正式提出“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8年来,成绩斐然,但问题也多多。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就在给《财经》的专稿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公司自动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中小企业上网率只有25%左右,上云率只有23%,跟风企业较多,创新型企业不足,对新生事物普遍没有洞察力。”

而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的解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就是智能制造——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而在这方面,无论观念、技术还是实践,引领潮头的都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德国。

但另一方面,新工业革命毕竟刚刚拉开帷幕,先行者的领先优势有限,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和勤奋比例最高的人民,也有举世闻名的强政府,而且这个政府正在日益厘清自己的功能定位。因此,虽然不能盲目乐观,但我们也有理由预期,中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重复消费互联网的一幕,最终成为第一方阵中的执牛耳者。

最后再说一句题外话,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进程中,物物互联也不是尽头。美国数据咨询公司Gartner预计,到2020年,将有260亿个传感器安装在各类设备上。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蓬勃发展。未来学家预言,到本世纪中叶,体内植入智能芯片的人,将和今天携带手机的人一样众多。那时,人人、物物、人物的大范围实时互联互动将成为常态,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不再是想象而将是现实,这将深度重塑这个星球的商业运行和社会形态。

不是所有人都对这幅未来图景欢呼雀跃,也有相当多的人相信,人类将因此走向毁灭。

作者为《财经》杂志副主编

编辑:admin

标签: 工业革命 互联网 中国 竞争力 未来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