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微信面前,一些人认为其是“航母”、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也有一些人认为“山大不遮风,牛大压不死虱”,微信背后有巨大的机会。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热潮,就像当年诸多“海归”们归国进行互联网创业潮一样,不过这一次发生了在了国内,而且更多的“年轻人”有了涌入的机会
庞大的微信面前,一些人认为其是“航母”、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也有一些人认为“山大不遮风,牛大压不死虱”,微信背后有巨大的机会。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热潮,就像当年诸多“海归”们归国进行互联网创业潮一样,不过这一次发生了在了国内,而且更多的“年轻人”有了涌入的机会。
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手机即时通讯网民数为5.08亿,较2013年底增长了7683万,年增长率达17.8%,手机即时通讯的使用率为91.2%。使用率排行榜中其次才是手机搜索、手机网络新闻、手机网络音乐等。
如此恐怖的用户使用率给予创业者们打了一针“强心剂”,除微信“成功”外,陌陌居然也在众多移动社交产品中脱颖而出,成功于2014年12月11日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移动社交应用构建了一个伟大的“美梦”,将所有的内容都容纳其中,从综合到细分,都纳入它的囊中,甚至想替代PC端的搜索引擎,成为所有内容的入口,如城市、健康、智能硬件等。似乎移动社交领域的机会真的是大大的有,但真的如此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社交和内容的“分离”
腾讯发布的2014年Q4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00亿,比去年同期增长41%。是的,微信的用户量还在增长。而我们再看微信从第一个版本到现在的版本多了什么呢?游戏、广告、通讯录、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购物、理财、收款等等。
微信公众号算是比较明显的内容,购物、打车、游戏等算是隐性的内容,甚至用户现在都不用看新闻,直接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朋友圈。问题是,我们对内容的需求真的只有这些吗?明显不是。
比如用户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另外用户分享的《战狼》影片比较好看的信息,他自己也想去看,但是他又想知道吴京这个人,怎么办?用户想要知道“吴京”的个人信息,去哪里找,微信能够提供吗?微信公众号能够提供吗?不能!再比如用户在公众号上听到一首歌,获得了这首歌的名字信息,而用户想要去找这首歌,要去哪里找?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信公众号,所展现给用户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浅显的内容,而用户真正想要知道所谓的“内容”,还是得去使用搜索引擎,使用其他的APP。
尽管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强大无比,但是用户想要获取内容,还是得从其他的渠道获取。社交是微信的基本属性,其也可以将它的属性慢慢延伸,但是如果和整个互联网的大内容体系相比,微信所容纳的内容量又小的可怜。
社交属性和内容体系在移动社交软件上市分离的,微信如此,易信、陌陌、来往等更是如此。至于市场是流通的匿名社交软件,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容,更多的还是“社交”,有人说有社交就够了,我认为有社交远远不够。
内容不可得
搜索引擎是当之无愧的“入口”级产品,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得从它身上过,很多时候,搜索引擎是决定着一家网站的生死的。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用户在互联网上就是一个白痴,一个三岁智商的儿童,我们把所有能够丢掉的记忆,都丢给搜索引擎了,我们不需要去记忆,因为一搜就能够知道了,比如某个名人的简历,比如某段文字,我们不再需要记忆,这些内容都是搜索引擎的责任。
移动社交软件接入的所有功能,看似越来越宏伟,看似越来越宏大,甚至有人把张小龙比作神一般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微信所做的事情,诚然它是在不断接入内容来扩大它的整个大体系,但是这些内容的价值又有多大呢?或者说用户仅仅只需要这些内容吗?
百科、文库、用户需要的任何知识体系,移动社交软件都无法获取到。当前不少创业者认为移动社交领域有很大的机会,在微信之下去做小巨头,如职业社交应用、匿名社交应用、社群应用等,都想分移动社交领域一杯羹。在无法获得大的内容体系下,仅仅只作为社交工具出现,哪怕是细分的,其价值又能够有多大呢?移动社交软件无法像搜索引擎一样容纳所有的内容,当然手机搜索也没办法办到。移动互联网主要的产品形态是APP,而APP的内容是封闭的,搜索引擎根本无法获取,这就导致了内容强势分散。
火爆的匿名社交应用到今年已经不温不火了,如此快速的出现在用户的视野当中,又如此快速的从用户的视野中消失,匿名社交应用和图片社交应用一样,始终逃离不了“火一把”就死的魔咒。
匿名社交之后,职业社交应用又出现了,其主打的就是用户在工作上的交流。我使用过多款产品均发现,无非是多一个小范围内的信息流,并没有大的价值链出现,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有内容价值的产物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一款社交工具,用户无法在上面获取到有质量的信息。
没有强大的内容体系作为依靠,移动社交软件所谓的试图容纳一切的美梦,只会破碎,而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等不起“连接一切”的“试验品”。
相比较互联网的内容黑洞,移动社交软件更甚,比如微信公众号,虽然很多人都做了历史文章目录,但是上千篇文章下来,这里的“历史”又从何处寻找呢?看似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制造内容,但是大部分最终最会沦为信息流的工具。
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制造内容并不太方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用户越来越困难的制造内容,我们现在所获取的内容,很多都是从PC端“继承”过来的,而移动端所制造的内容则源源不断的进入了移动互联网内容黑洞当中。很难看到有内容能够沉淀下来。
有的移动社交应用走的太快,而有的移动社交应用则依然处于追逐的道路上,尽管有几千万的用户量,依然很难带动市场,用户更加注重的是“数量”,而非质量,互联网反倒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内容快速成长的“绊脚石”。这一波流的移动社交应用,很有可能成为下一波“质量”路线的移动社交应用的“垫脚石”。
编辑:admin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