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纠缠不休的社交网络 气质开始异变

互联网 2013-06-20 10:06:59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时至今日,社交网络们虽然仍相互纠缠不休,但已越来越表现为各自具备不同的气质,面向不同的用户群。可能用户群之间会有相互交叉,但总会有一些特点让他们做区别,这就是如今社交网络的分众化趋势。

微信的朋友圈一直都受到业界关注和用户追捧,但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用户的增加,微信朋友圈中出现了很多祈福、心灵鸡汤等文字,尽管朋友圈的机制是可以让人方便地屏蔽某个人的发言,但信息转发的泛滥,似乎已经违背了张小龙的初衷。

朋友圈本身致力于让熟人圈子互相沟通,更像是一个圈子里小众的产品,只是随着人数的增多和信息转发分享的无节制,泛媒体的苗头让很多用户大呼不爽。

因为有墙的保护,避免巨头 Facebook 的入侵,国内各社交网络得以自娱自乐地相互征战多年。时至今日,社交网络们虽然仍相互纠缠不休,但已越来越表现为各自具备不同的气质,面向不同的用户群。可能用户群之间会有相互交叉,但总会有一些特点让他们做区别,这就是如今社交网络的分众化趋势。

国内社交网络市场发展至今,有些产品曾经盛极一时,但缓慢衰落,或者有些超级明星产品,一直都在人们关注的视野里。可以罗列一下,典型的传统 SNS 社区如 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微博类的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饭否,移动应用社区如微信朋友圈、陌陌等。且不论许多没做起来的社交网络,罗列出来的社交网站有些情况还真是许多人想不到的。

或者某些明星产品备受吹捧,像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这些产品始终是业界焦点。至于有些产品则或者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目前也说不上衰亡,但当年的活力已经不再,目前人人网就是这样。另外如开心网,曾经让人趋之若鹜,如今也不如当初,但仍静静地维持一定的用户量,而且是一群高质用户。

许多人认为某些不受人待见的社区很快就会消失,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人们对社交的需求的不断变化的,而且多种多样。所以许多社交性质的移动应用才需要定位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市场划分进取。对于国内社交网络而言,时至今日,其实每个社交网站都呈现出了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气质属性。

时至今日,业内传言微信用户量已超过4亿,并且迅速成为第一时尚社交产品,而通信、语音通信仍旧是其给予用户的核心利益点。反观新浪微博,尽管加了很多社交元素,但其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用户在上面大多是获取信息,满足自我对名人的关注和崇拜,网友和名人之间是45度的仰视关系,有别于许多社交网络上着力于朋友间的平等亲密的互动沟通。但许多对名人崇拜不感冒,厌烦于微博上广告和垃圾信息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微博,新浪微博活跃度一路走低。

与两大明星社交网络相比,一些少见于业内媒体报道的社交网络,其境况未必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糕。例如一向让业内人士鄙夷的QQ空间,目前仍然是国内最大的社区,拥有最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活跃度。尽管这是基于QQ的高普及度基础上,但QQ空间在年轻人、互联网行业之外的用户中仍有绝大量的使用者,这些未必是自命高端的互联网从业者所能看到的。

而对于越来越不招人待见的人人网来说,情况未必也如此糟糕,尽管人人网如今被批移动端产品习惯山寨、产品品质恶劣、游戏刷榜,但人人网在大学生群体中仍然是最大最活跃的社区。只是它不能像Facebook那样顺利扩张到校园之外,学生一旦毕业就面试用户的大量流失,这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随着移动社区的发展,人人网在学生群体中的境况会越来越糟糕,但目前来说仍坚守在大学生群体这一块。

作为国内最早期的 SNS 之一,开心网在经历了大红大紫之后,虽然流失了一部分用户,但是经过几年的沉淀,依旧留下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都市用户,这些用户更理性,更注重朋友间的沟通与互动,社区关系非常紧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周勇分析,开心网正在从一个大众化的泛社交平台向网友与朋友亲密沟通、深度互动的小众化平台转变,虽然总体分享量较少,但是用户粘度会更大,沟通的强度会更强。

况且,一个小众的社区价值未必就比一些庞大的社区来的小,事实上对于许多社区来说,总是在小众的时候产出非常高质量的内容,用户之间亦可诞生良好的关系。一旦进行大众用户推广,总是伴随社区内容质量的下降以及用户关系的疏远。

而即使在国外情况同样如此,如同就算是Facebook 在美国似乎如日中天声势浩大,但仍然有许多新的社交网络拥有爆发性的市场机会。近日社交应用 Snapchat 就获取1亿美元融资,已估值达到5亿美元,据说月图片上传量已达到 Facebook 的一半。另外即使是在许多人眼里当年美国社交网络霸主MySpase 如今奄奄一息,但其实其在转型社交娱乐平台后,仍会有一批高质量的小众用户一直跟随。

就如 Facebook CEO 马克?扎克伯格预测,下一个社交网络的大趋势将是在小群体内分享。目前中国的社交网络会呈现出一个分众化的趋势,即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需要的需求不同,某一类型的人会聚集在某一类型的社交网络。

事实上根据许多研究,一个人最多能维持的社交圈子在150人左右,多了就会顾此失彼,未能很好的都进行维系。所以私密社交应用 Path 的好友人数限制在150人,也是根据这个推论。像微博这样太过开放的状态,通过名人崇拜才维持至今,否则面对一大批你不关心不认识的人发送的信息,这些在你眼里就只是垃圾信息而已。无论是庞大的社交网络产品形成小的圈子,或者原本就用户群体小众的社区,其都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标签: 纠缠不休 社交 网络 气质 开始 异变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