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珊
吴海珊
美国洲际交易所(ICE)即将收购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 Euronext)的消息,掀起又一波交易所并购潮。
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收入的锐减,让这些交易所选择了抱团取暖,而即将开始的欧美衍生品业务大调整,则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里交易所收入增长的机会,成为各大交易所争夺的战地。
并购潮起
2012年年底,成立仅12年的洲际交易所同意以估值8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纽约泛欧交易所,后者涵括已经有220年历史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简称“纽交所”,NYSE)。这一消息成为此轮交易所合并的最新案例。
如果一切顺利,交易将在2013年下半年完成,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14家股票、期货交易所以及5家清算所,总市值达到152亿美元,并将一举超越德意志交易所(DBOEF),成为全球第三大交易所集团。排名第一的是香港交易及结算所(简称“港交所”),市值195亿美元;排名第二的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市值为175亿美元。
目前,洲际交易所已经和纽约泛欧交易所达成协议,如果一方选择了另一个更优惠的报价,那么将向另一方支付3亿美元;如果一方董事会决定不再交易,那么将向对方支付4.5亿美元。如果因为反垄断方面的原因导致交易失败,洲际交易所将向纽约泛欧交易所支付7.5亿美元。
是否会因为垄断问题而被监管机构叫停,是这项交易最大的隐忧。此前,洲际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NDAQ)共同发起对纽约泛欧交易所的收购,因可能造成对美国股票市场的垄断被监管机构叫停,被迫放弃交易。2012年2月,纽约泛欧交易所对德意志交易所的收购,也因为欧盟委员会的反对而告吹,因为该交易被认为对利率期货市场近乎形成垄断。
但一位曾供职于美国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律师表示,这笔交易不太可能引发太多反垄断方面的担忧。洲际交易所和纽约泛欧交易所方面也透露,监管方对这笔交易“十分欢迎”。
另一项颇受关注的交易所并购案是港交所在2012年12月完成了对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收购,收购价格22亿美元。同期与港交所竞争的还包括芝加哥交易所、纽约泛欧交易所以及洲际交易所,而经过数月竞标,伦敦金属交易所最终选择了港交所。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此举可以使其更好地接触亚洲市场,特别是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国中国。也有消息称,港交所最后的报价比卖方最初的设想高一倍。
日本国内两大交易所也完成了合并。2013年1月4日,日本交易所集团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这家新交易所是由原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合并而来(实际上前者收购了后者)。合并之后,日本证券交易所集团按照市值计算在全球排第四位。根据计划,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各自运营的股票现货市场将于2013年7月起并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将在2014年3月前并入大阪证券交易所。
抱团为取暖
纽交所执行长Duncan Nieder-auer对洲际交易所发起的并购表示赞同,他坦言这一交易是明智的必然之举,进一步整合交易所“势在必行”,而洲际交易所是“很好的伙伴”,所以没有道理继续单打独斗。
纽约泛欧交易所在2012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08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86亿美元,下滑42%。纽约泛欧交易所的股价已经四年不动,而洲际交易所的出价相较于股价溢价38%。
相较纽约泛欧交易所,港交所的境况也不容乐观。港交所2012年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约10亿港元(约合1.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滑19%,前三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16%。港交所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香港股票、权证和股指期货交易以及首次公开募股(IPO),但股票成交额在2012年大幅下滑,IPO市场也不景气。2012年第三季度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额46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726亿港元下滑36%。
过去三年,港交所一直是全球IPO的首选地,但在2012年香港丢掉了这一头衔,IPO筹资总额落到了第四位,仅高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IPO中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比例已经从18.8%降至8.7%,低于纳斯达克和东京交易所。港交所总裁李小加表示,正在努力探索将市场从(股票业务)单一收入流转变为拥有相关协同效应的多资产收入流。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被看作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一步。
日本证券市场的不景气由来已久。在过去的20年,日本的股市总值已经缩水四分之三,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数目也从127家降至10家。以股市成交额计算,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规模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近2.5倍。
2013年1月1日,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合并,净收益与新加坡交易所相仿。外媒评论称,如果双方未能达成合并协议,那将沦为在亚太地区无足轻重的角色。新的日本交易所集团立志要吸引外部公司和投资者,但日本金融界一位研究员表示,交易所的合并只是“硬件”,而作为“软件”的公司股票表现才是最终能否吸引外部资金的根本原因,但前景怎么样现在还很难看清。
除了这些老牌的交易所,新兴市场也在进行交易所合并。东盟国家正在倡导创立所谓的“东盟国家交易所”,使得投资者能够在同一个交易所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股票交易。这一交易所将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的7家交易所合作建立,并已经设立路线图,到2015年实现东盟地区资本市场的一体化,1月12日已经开始在泰国“路演”。
增长的机会
洲际交易所此次并购纽约泛欧交易所,看重的是其旗下的欧洲衍生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Liffe)。后者主营欧洲衍生品业务。洲际交易所已经表示,收购完成后,将通过分拆上市剥离泛欧交易所的欧洲股票交易业务,而现在针对洲际交易所是否会剥离纽交所的猜想已经很多。纳斯达克已经表态,如果洲际交易所剥离纽交所,将考虑竞购。
有数据显示,纽交所的股票成交量正在大幅下降,2012年处理的成交量只占纽交所挂牌股票全部成交量的20%,2007年时,这一比例为40%。
这一情况并非纽交所独有。股票交易业务面临其他交易渠道的激烈竞争。《金融时报》报道称,在欧洲股票领域,早在2009年时,估计只有不到一半的交易是在受监管的市场(如伦敦证交所或德意志证交所)完成的,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交易是通过场外交易(OTC)完成的,还有大约十分之一的交易是通过新的专有多边交易设施(如Chi-X)完成的。这些新发展降低了每笔交易的成本。
虽然股票交易业务利润在萎缩,但衍生品领域和清算业务给交易所提供了新的增长机会。根据20国集团(G20)的监管法规,规模庞大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将越来越多地被移至交易所进行,并通过清算所处理。相关的变革将在2013年在美国生效,一年多后在欧洲生效。全球各大交易所要么已经开发了衍生品和清算业务,要么正在发展这些业务。
洲际交易所对纽约泛欧交易所的并购目标直指打开欧洲衍生品市场的大门。洲际交易所的主要业务是能源期货交易,一直未能涉足利率领域。此次收购完成后,洲际交易所将拥有欧洲第二大衍生品交易市场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并能够在欧洲市场上同其竞争对手——芝加哥交易所和德意志交易所在衍生品市场上展开竞争。
芝加哥交易所2012年8月宣布将在欧洲设立衍生品交易市场。芝加哥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运营商,主导着美国期货交易市场。据《金融时报》报道,芝加哥交易所在欧洲的员工人数在过去一年半显著增加至150人。
其他交易所也在欧洲展开针对衍生品市场的清算所收购。纳斯达克2012年12月收购荷兰股票与期权交易所(TOM)25%的股份,并有权进一步购买剩余权益中25.1%的额外选择权。这是纳斯达克扩展欧洲衍生品市场的又一举措。
伦敦证券交易所也在2012年同意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收购清算公司LCH.Clearnet60%的股权,这一交易的最终达成日期为2013年1月31日。
可以预见,未来,全球交易所巨头将在欧洲衍生品市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